分享按钮

阿布吉措——莲花瓣的玉珠

洪耀辉

(上接2024年5月16日第四版)

2020年9月28日,我从中国西藏新闻网、《西藏商报》上看到一篇题为《西藏完成世界首个裂腹鱼基因组图谱》的文章,便摘要了如下文字:“裂腹鱼亚科隶属鲤形目、鲤科,是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而出现的特化类群,属青藏高原鱼类三大类群之一。在中国有70多种,占世界的80%以上,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湖泊和河流中。裂腹鱼亚科大多数为四倍体或六倍体,因此,裂腹鱼是研究多倍体鱼类和高原适应性机制的重要材料。异齿裂腹鱼是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中分布量最大、对生态环境最重要的一种裂腹鱼。”

另有资料显示,“裂腹鱼属鲤形目鲤科。因鱼的臀鳍两侧具有排列成行的大鳞片,鳞片之间似腹部裂口,故名裂腹鱼。西藏裂腹鱼属有15个种,占中国已知该属39个种的38.5%,主要分布于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伊洛瓦底江和雅鲁藏布江下游海拔相对较低的河段,只有拉萨裂腹鱼、巨须裂腹鱼、异赤裂腹鱼、横口裂腹鱼和西藏裂腹鱼分布在海拔3000—4500米的雅鲁藏布江中游、印度河上游和班公错等水体,是该属鱼类分布海拔最高的种类。从栖息环境分析,除西藏裂腹鱼可同时分布于江、湖两种水体外,其他均在外流河水环境生活。”

2015年7月2日《中国科学报》刊发的《我学者命名裂腹鱼新种》一文中提到:“根据中国西藏北部发现的化石证明,裂腹鱼类可能是在第三纪的晚期起源于原始的亚科鱼类。”

相关百科文章详尽提到种群分类。“其形状因所处各地海拔不同而有差异,明显地表现出随高原隆起而演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可分为原始、中级、高级三个类群。原始类群聚居于海拔1250—2500米一带,鱼鳞被覆于全身,有下咽齿3行,触须两对,该类群包括裂腹鱼属、裂腹鲤属等。中级类群聚居于海拔2750—3750米一带。鱼体鳞局部退化,有下咽齿2行,触须1对,该类群包括重唇鱼属和裸重唇鱼属。高级类群。聚居于海拔3750—4750米一带。鱼鳞全部退化,有下咽齿2行或1行,触须缺,包括裸鲤属、尖裸鲤属、高原鱼属等。属于裂腹鱼属和重唇鱼属的鱼类身上被覆有细小的鳞片,通常叫细鳞鱼,一般栖息于峡谷地区的河流内;裸鲤属的鱼类多在湖内繁殖,而裸裂尻鱼属的鱼类多在江、河中生存。羊卓雍错等湖泊中的高原裸鲤、雅鲁藏布江水系的铲齿裂腹鱼、班公错的西藏裂腹鱼,以及狮泉河、象泉河的裸裂尻鱼等为西藏最重要的经济性鱼类资源。”

栖息环境:“分布于高原地区,身体裸露的种类分布于高原中心的湖泊和江河缓流之中;另一些具须和细鳞、下咽齿3行的种类则生活于高原周围的江河急流中。”种群分布:“仅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地区。”繁殖方式:“在这种严峻环境中生活的裂腹鱼生长缓慢,性成熟较迟,繁殖力低。个体较大的种类,需经6—9年,体重才能达到0.5千克,一般要3—4年才能性成熟。裂腹鱼虽然生长慢,繁殖力低,但由于高原鱼类区系组成简单,敌害少和种间竞争不激烈,所以目前多种群还较繁盛。裂腹鱼类的卵均有毒,必须在100℃高温5分钟后,毒蛋白方能破坏。”

随行的朋友告诉我,十多年前,从天宝雪山河流段架设管道数十公里,引入雪山融水到“基地”,但后来发现管道容水量较小,还得进一步改进,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和现实需求。据水库管理人员介绍,目前已经着手在做增殖放流尝试阶段,如果取得成功,前景美好,功莫大焉!

脑海中突然浮现了2015年夏天,跟随金沙江土著鱼类保护协会义务参加野生鱼类放流金沙江流域时的情景。协会积极倡导和提出了“天上有鸟、水中有鱼、林中有兽、美好家园。”的口号,协会会员有本土及国内企业家、教授、离退休干部、企业职工、学生和当地百姓。协会为民间非营利性组织,所有经费都是靠本土企业家、志愿者自筹、民间捐款进行运转,暂时没有财政扶持资金来源。数十年如一日,他们并肩协作,积极开展金沙江土著鱼类人工繁殖、恢复和保护金沙江上游(香格里拉市尼西乡至虎跳峡镇)土著鱼类、投放鱼苗、开展恢复和保护金沙江上游土著鱼类的宣传教育。

在2017年5月17日何莉洁所采写的报道《香格里拉市保护金沙江鱼类生态我们在行动》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协会所申请成立的保护地所在区域属三江并流区域,从香格里拉市尼西乡幸福村至虎跳峡镇沿江270公里水域,及其支流干流。该地区自然生态资源富集,森林草地等绿地面积达73.9%,集中了亚热带到寒带的多种气候类型,汇聚了众多的山川地貌,是走进西藏的南部通道,也是踏出青藏高原后的第一道绿色生态屏障;其独特的民俗文化以及节制、适度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充分体现了生态环保的理念。更为突出的是,这片区域含有金沙裂腹细鳞鱼、金沙鲈鲤、硬刺松潘鲈鲤、短须裂腹鱼、石扁头等土著鱼类10余种,具有非常重要的保护意义。”随后我与协会相关负责人员了解到,如今的保护流域已经从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羊拉乡拓展延伸至华坪攀枝花交界,志愿者队伍发展壮大到近400人,其间大家付出了艰辛努力,跨地联盟协作,成果喜人,重现蓝天碧水的和美景象。

我在自己所写的《北京来客》一文中,翔实记录了当时参与增殖放流的场景。弹指挥间,近20年光阴,恍如昨日,别梦依稀。遥望崇山翠林拥围的阿布吉措方向,碧空如洗,山河无恙,岁月静好,阵阵暖流涌上心头,看到五湖四海的游人坐着动车穿山越岭而来,唱响《铁马飞歌》,寻梦世界的“香格里拉”,我在心里默默祝福,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在山的这一边,期盼着与你见一面! (全文完)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4-05-23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44235.html 1 阿布吉措——莲花瓣的玉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