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婧
近段时间,阅读这件事成为了热门话题。如何找寻阅读的意义、作家或学者推荐热门书单等引发了大家的讨论。一些纪录片《书迷》《但是还有书籍》等揭开了关于阅读、关于书籍的故事,从事图书编辑的工作者、书籍的装帧设计者从幕后走到台前,从他们的工作经历讲述了关于书籍不为人知的另一面,这不同于知识信息的传播,更是人与人之间一次关于书籍的心灵对话。
图书从市场流入读者手中之前,要经过策划、编辑、校对、装帧等过程,需要图书编辑、装帧设计者的大量付出。通过了解这一过程,我们也能了解更多与书籍为友的人群。
相信大家都知道《百年孤独》这本文学著作,这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在中国图书市场长期畅销。《百年孤独》是西班牙语写成的著作,翻译者众多,其中的译者之一范晔老师曾经花了11个月翻译《百年孤独》。文学著作的翻译,不同的译者有着不同的风格,为了达到理想的翻译状态,范晔搜集并阅读了马尔克斯的其他作品,还研读了关于《百年孤独》的研究论著,在翻译过程中,他反复阅读《百年孤独》西班牙语原文,试图捕捉马尔克斯创作时的感觉,力图翻译达到原汁原味的效果。
除了文学著作的翻译,还有图书的编辑工作,古籍整理就是其中一个特别的工作,这不得不提中华书局的俞国林老师,他能编、能写,还能制定国家级标准。因为有对工作的热爱和付出,他才40岁出头,便主持编辑了《顾颉刚全集》等图书,这些图书获得了业界学者专家的充分肯定。古籍整理不是简单的标注、校对,属于编纂学,这样的专业能力与时间上精力上付出是正相关的。
完成了图书的编辑整理,在图书准备出版前,还要对图书进行设计装帧,设计者要根据内容的特点、调性,用图形、颜色等元素突出书籍的应有风格。作为新时期三联书店的重要书籍装帧设计师,宁成春老师在出版界具有很高的地位。他在设计前的第一件事就是看书稿,如果内容比较难懂,他就找作者或者编者沟通,以便准确把握书稿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再根据读后的感想感受来设计。
了解了关于图书的具体职业和其背后人们的默默付出,让人感佩。他们参与知识和信息的转化,他们的水平如何、付出几何,决定了书籍出版的质量,也决定了这些书本承载的信息给予人如何的影响。但这一过程也是孤独的,工作的过程也是苦涩的。翻译的过程,对文字如琢如磨,是努力追求文字转化后风格与作者语言风格尽可能吻合;古籍整理的过程,要在编纂的方式和方法上使书稿最终符合古籍本身的规律和基本要求;装帧设计的思考,要促进形式更好为内容服务……凭借对工作的热爱,他们以审慎的态度,独自沉浸于文字之海,为读者编织着知识之舟,让人们得以领略到更多杰出的作品,让时代变化、知识哲理在更多人心里留下深深浅浅的印记,这份付出何其珍贵,何其重要。
当有无数读者为某个版本的书叫好,为某个独到的图书封面而触动,我们能感受到,隐匿在书籍背后这些职业者的重要作用,因为有他们,书籍成为知识传播的媒介,编者与读者可以在字里行间形成共识;书籍也是一个桥梁,让作者与读者有跨越时空交流的机会,古时与今日在此碰撞相会。在时间的长河里,书籍是读者、编者共同的朋友,这些背后的付出和对知识共同的追求,或许还会产生一种独特的感召力,让更多人静下心来,愿意把书籍当永远的朋友,在阅读中交流对话,获得共鸣。 (载《云南日报》2023年5月11日第5版)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