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母 校 如 家

● 禹中玉

1968年我初中毕业,因为当时的特殊原因未能继续升学,所以,我的基础学历是初中,后来在部队和地方的工作实践中,通过自学积累了一些知识,勉强能够适应工作。

1984年,我进入县级领导班子并分管中甸县(今香格里拉市)教育、文化、卫生工作,每天都要和知识分子打交道,可我不是知识分子,颇有点外行管内行的意味,此时我才意识到相应知识的重要性。

1988年,云南省委委托省内十所大专院校面向全省定向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时任中甸县县长单增和县委组织部部长余化群给了我报考的机会,但有件事让我感到十分为难,1986年再婚后,两个孩子由远离县城独自在原中甸县虎跳峡镇创业的妻子照料,大儿子禹·索琅农布跟我在县城读书,如果脱产到昆明读书,禹·索琅农布的生活成了难事,再推给妻子于心不忍,让孩子单独留在县城又不放心。面对困难我曾产生过放弃报考的念头,通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我还是决定拼一下,同时也想借此机会检验一下自己的实力。于是就报名参加考前复习,没想到考试领先强劲对手,被昆明市委党校录取。

位于昆明东郊白沙河畔的昆明市委党校是我的大学母校。那里远离城市喧嚣,有最适宜读书学习的环境。学校管理人性化,领导平易近人,教师循循善诱,员工服务热情,学员是来自全省各地的各民族兄弟姐妹,大家在学校里形成了团结友爱的群体。我把所有美丽的词汇用来形容我的母校,是因为我对她有着深厚的感情。在那里我不仅学到了知识,获得了文凭,更让我感到一种家的温暖。

入学后,我把碰到的困难如实向学校反映,请求学校帮助解决孩子随读的问题,班主任和校领导十分同情我的处境,及时派人联系附近的小学,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更令我想不到的是,为了照顾我们父子,避免影响其他学员的学习和生活,学校给我安排了单独的宿舍,提供了诸多方便。

1989年藏历新年,昆明市委党校校长杨益贵端着一口缸酥油到我住处,和蔼可亲地对我说:“今天是藏历新年,我用藏家的特产慰问你们父子,祝你们节日愉快,扎西德勒!”我连忙说:“谢谢!谢谢!”那时的我除了感动还是感动。母校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感到无以为报。

1989年6月,云南省委干教委、省委组织部组织来自全省各地的少数民族干部专科班学员,在云南大学开展演讲比赛,党校指定我参加比赛。为了给学校争光,我使出浑身解数,决心拿一个好成绩。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拿到了这次演讲比赛的第一名,用最佳方式报答了母校。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3-05-09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36807.html 1 母 校 如 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