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红楼梦》中观风筝

《红楼梦》中放风筝的情景。(图片来源于网络)

● 缪士毅

春风和煦,川原远近,风筝飘忽,盎然成趣。此时,想起了曹雪芹,还有那《红楼梦》里的风筝。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生于江宁(今南京),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他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研究,就连风筝也很在行。这不,在《红楼梦》中放飞的风筝,就出自他的笔下。

翻阅《红楼梦》时,发现书中多次描写风筝,并通过明示,或隐喻,或象征,或寄托,以表达风筝意蕴。瞧!在《红楼梦》中,仅提到的风筝形状就有许多,如大凤凰、大鱼、大蝙蝠、大螃蟹、美人、七个大雁等,可谓五花八门,纷呈异彩。看!描写放风筝的场景生动形象,如在《红楼梦》第七十回中,将黛玉、探春、李纨、史湘云、宝钗、宝玉等人放风筝的情形写得活灵活现,宛若就在眼前。宝玉道:“再把大螃蟹拿来罢。”丫头去了,同了几个人,扛了一个美人并子来,说道:“袭姑娘说,昨儿把螃蟹给了三爷了。这一个是林大娘才送来的,放这一个罢。”宝玉细看了一回,只见这美人做的十分精致,心中欢喜,便命叫放起来。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描写风筝,大多是直截了当地描写,也有拐弯抹角地表达,如在《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他借探春之口出了一个风筝谜,谜面:“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打一顽物”。贾政道:“好像是风筝。”探春笑道:“是”。这种采用谜语的方式来描绘风筝,自然贴切,生动有趣。

有趣的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巧用风筝的民俗意蕴,由放风筝引出“放晦气”。其实,在我国古代,由于科技极不发达,人们没有实力抵抗疾病以及自然灾害的侵袭,便祈求天赐好运,这种心理表现在放风筝上就是“放晦气”,寄寓除病消灾。于是,放风筝便与放晦气联系在一起,成为古代的一种民俗。对于这种古老民俗,曹雪芹得心应手地运用到《红楼梦》中,如在《红楼梦》第七十回中,对借风筝“放晦气”就有生动描述:一时风紧,众丫鬟都用绢子垫着手放。黛玉见风力紧了,过去将籰子一松,只听豁刺刺一阵响,登时线尽,风筝随风去了。黛玉因让众人来放。众人都道:“各人都有,你先请罢。”黛玉笑道:“这一放虽有趣,只是不忍。”李纨道:“放风筝图的是这一乐,所以又说放晦气,你更该多放些,把你这病根儿都放了去就好了。咱们大家都放了罢。”于是丫头们拿过一把剪子来,铰断了线,那风筝飘飘摇摇,随风而去,一时只有鸡蛋大小,展眼只剩了一点星儿,再展眼便不见了。如今看来,借放风筝来放晦气,以此祛病消灾是不科学的。而放风筝作为一项娱乐活动,对益身健体确有好处,倒是有科学道理的。

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将风筝引入其中,并能对风筝相关内容进行了惟妙惟肖的描绘,这得益于他对风筝的研究。其实,他是一位风筝方面的行家,除了自扎风筝出售谋生外,还写了关于制作风筝的书《南鹞北鸢考工记》,记述了几十种风筝扎、糊、绘、放的工艺。每种风筝均绘有彩图,还配有两首歌诀,一首讲扎法,一首讲画法。《南鹞北鸢考工记》对我国风筝艺术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现代一些风筝制作者所用图式,有的仍出自《南鹞北鸢考工记》,并形成了“曹氏风筝”这一流派。

值得回味的是,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托薛宝钗之手创作了一首词《临江仙柳絮》:“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现代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在《漫画古诗文》中,引用曹雪芹《临江仙柳絮》词中一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漫画成可爱的人形风筝画作,以此表达生活的乐趣,也道出了曹雪芹与风筝的情结,别具情趣。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3-04-14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36265.html 1 《红楼梦》中观风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