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霞若乡滇藏茶马古道历史文化考察报告

(上接2022年9月2日第四版)

如今,公路纵贯迪庆大地,以前的古道也废弃了,汽车代替马帮成了主要的运输工具。而唯一深藏在白马雪山深处的格里雪山甲朗段滇藏茶马古道(霞格里拉)受保护区的保护还保存完好,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在新时代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促进当地民族及歌舞文化形成

霞若乡主要居民是藏族和傈僳族,藏族长期居住在珠巴洛河流域,过着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生活;傈僳族长期居住在山上。樊绰《云南志》卷二载:公元774年(唐贞元十年),南昭破铁桥城。磨些江源出吐蕃中节度西出笼川犛牛石下,故之犛牛河,环绕弄视川(今霞若乡),南流过铁桥,上下磨些部落,即谓之磨些江,由于南昭归唐,加之在北方与回鹘大战,吐蕃王朝内部矛盾又趋于激化,吐蕃神川铁桥被毁又丢弃了南昭,继续留在迪庆,仍控制中甸,德钦及维西一些地区。在金沙江河谷流域的弄视川的大山里,有南昭的军队与子民偷偷监视着河谷一带的吐蕃旧民,这些旧民就是今天生活在霞若一带的傈僳族。到今天,他们还一直保留着吐蕃从山南雅砻河谷与逻些(今拉萨)带来的各种文化 ,比如吐蕃时期的佛苯文化,信仰山神。如今,每逢喜庆佳节,他们都要跳上卓舞(指锅庄舞,当地叫“才拉”),这与其他地区的傈僳族是完全不一样的。服饰上,男士头戴金边帽,脚穿乌拉靴,依然保留着卫藏的服饰风格;女士则因河谷气候炎热和丽江木氏土司势力的影响,下身改为摆裙。

滇藏茶马古道在霞若乡的交汇、交融还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歌舞文化,各么茸的“阿哟哟”是霞若、拖顶一带傈僳族主要的山歌曲调,其曲调清新悦耳,歌词可以根据场合、心情随性添加,内容通俗易懂,是青年男女互诉衷肠、谈情说爱的表达形式之一。“阿仔啦”是一种戏剧表演形式,在春节期间“达吉”(一般在初十五或初二十)时举行,全村人穿上节日的盛装,请出村里德高望重的“敦巴”主持此活动。当地人称为“日瓦达”,与藏族锅庄极为相似,但却又有当地傈僳族特色,男女围圈分半,牵手起舞。“阿仔啦”有其独特的服饰,表演者头戴用细竹篾编制的头盔,双眼与嘴要露,头顶插鸟尾羽,画上眉毛(男长女短),头盔鼻部男高女扁,男的衣着用黑布做的“楚巴”,两串响铃在胸口交错,脚绑傈僳绑腿;女的衣着藏褂,肩披羊皮披肩,前后围上七彩围腰,斜挂一串响铃,脚绑傈僳绑腿,鞋可随意。“阿仔啦”表演要结束时会跳锅庄舞,女表演者与男锅庄舞者一同跳,男表演者与女锅庄舞者一同跳,动作幅度比其他锅庄舞者更大且夸张。“阿仔啦”喜与围观群众互动,动作随意且灵活,别具特色。施坝村的“起崩瓦器”是流传在傈僳族民间的一种舞蹈,每当逢年过节、婚嫁喜庆、新房落成、作物丰收、贵客临门之时,傈僳族群众都要跳“起崩瓦器”,传情达意。还有粗卡桶村的“黄斗俄”,一般在婚庆时跳,主人家会拿出一大坨肉,在跳“起崩瓦器”中的“瓦来米”部分时,将那块肉轮流传递,直至最后一人,然后把那块肉烧烤分享给舞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寓意一家人能和和睦睦,富足而快乐。

其他发现

在粗卡桶村霞归乃圣迹修行洞的岩壁上发现了类似野生动物的壁画,形似奔腾的骏马。还发现了古印度梵文和藏传佛教各个时期的摩崖石刻和花形图案。

在月仁村施洛贡村民小组珠巴洛河对面的岩崖上发现古岩厦遗址,岩洞附近还发现了石器、鹿角、铸造用具。鹿角已钙化,具有石器时代文化特征。

在夺松村拉龙村民小组发现了活塞式木风箱,由香樟木制成,主要用于鼓风加热冶炼炉子。据考古学家介绍,这种风箱从青铜器时代开始使用。在吾通村民小组尼通山上以及早坡村民小组、粗卡桶村均发现金属冶炼遗址和矿渣。

在夺松村尼木处色格夏火山洞里发现古籍经书,还有手抄本经文。

滇藏茶马古道带动了霞若乡经济的发展,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碰撞与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滇藏茶马古道霞若乡段沿路发现的远古人类生存的岩厦遗址、石器石具、摩崖石刻、藏传佛教经书等,打开了霞若乡的历史画卷。 (全文完)

● 竹玛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2-09-30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32485.html 1 霞若乡滇藏茶马古道历史文化考察报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