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你需要知道的储食冷知识

时值盛夏,气温升高,很多人更容易选择把食物一股脑儿塞到冰箱中。然而,并非只要够“冷”,食物就不会被细菌感染。无论对于商家还是民众,科学储食都是一门大学问。

科学使用冰箱

在市场端,消费者以及饭馆可通过冷藏等方式延长食材寿命。不同食材应根据其类别及特性进行存储,如谷类和薯类、蔬菜和水果、动物性食物等。

“并不是所有食物都适合放冰箱。冰箱主要储存果蔬和一些不适合常温放的食材。”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介绍。绝大部分果蔬的贮藏温度需要接近冰点,如温度过低会冻坏。而肉类的贮藏温度在冻结点以下,因此需要放进冷冻层储存。

适合放冰箱的食物

一般而言,绿叶菜可放冰箱冷藏3天,根茎类、瓜果类的食材可以冷藏大约一周,如黄瓜、番茄、冬瓜、胡萝卜等。面包等淀粉类食品以及蜂蜜放入冰箱容易影响口感,饼干等干制食品、腌菜等咸制品不需要放入冰箱,大部分热带水果、马铃薯等根茎类淀粉食材、咖啡等粉状食品不适合放入冰箱冷藏室。例如,香蕉属热带水果,放入冰箱容易腐烂发黑。

对于冰箱不同区域的使用,钟凯提出可按照生熟分开、上熟下生、菜不密封、剩菜密封的原则去储食,特别提到蔬菜不要严实包裹,容易产生水汽而导致腐烂。如果将生食、熟食混放,可能造成交叉污染或串味,一般应将熟食密封后放在上层、生食放在下层。果蔬、生肉、鱼等相互接触也可能带来细菌污染。对于肉类冷冻,不要反复冻融,应大块切开分装,密封保存,如果能抽真空更好。冷冻储食要稳定、少变动,这有利于保持肉类的品质。一般情况下,生肉冷冻可以储藏3至6个月。经化冻的鱼肉等在化冻过程中可能受到污染,微生物会迅速繁殖,因此不宜再次放入冰箱保存。

微生物生长繁殖、酶的作用以及食物的化学反应是引起食物变质的主要原因。如发现食物食材变色、变味、腐烂,则不宜再食用。冰箱经过长期反复使用,会滋生大量细菌,如单增李斯特菌、沙门氏菌。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的新生儿,孕妇、慢性病患者、老年人最容易因冰箱中的细菌产生不良反应。肉及肉制品、奶及奶制品、水产品、即食食品、蔬菜、蛋和蛋制品是较容易受致病细菌污染的食物。

根据食药监总局此前发布的《关于预防李斯特菌污染食品的风险提示》,李斯特菌已成为威胁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感染单增李斯特菌的患者和动物可引起脑膜炎、败血症、心内膜炎等疾病,发病者的病死率可高达30%。

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李斯特菌感染患者中,有64%可在其家里冰箱中找到这种细菌。据媒体报道,有孕妇因喝了冰箱里已开封的剩牛奶,导致腹中胎儿死亡;也有老人因反复吃冰箱存放的剩饭剩菜而患“李斯特菌脑膜炎”,住进了重症病房。

“居民应定期清理冰箱,减少细菌的繁殖。即食食品最好带包装,放入冰箱时应封存。生熟食分开存储,熟食要热透再吃。”钟凯建议。如食用后出现腹泻、畏寒、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避免非理性囤食

“4月份时,担心疫情扩散,我囤了不少食物,但后来吃不完浪费了一些。”来自杭州的沈女士说,她和身边的不少朋友都在近一两个月或多或少囤过食物。然而,非理性囤食可能造成多重问题。超量采购,尤其是购买可保存时间较短的食物,囤放容易损耗营养并带来浪费。

特殊时期,囤食的恐慌心理容易在群体内蔓延,产生不良的社会心理反应,陷入越恐慌、越囤货、越显短缺、越恐慌的恶性循环,从而造成物资挤兑,影响正常的市场保供和社会秩序。居民应避免非理性囤食,树立良好的储食心态,科学储食,才能吃得更健康。 (转自新华网)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2-06-29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30492.html 1 你需要知道的储食冷知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