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迪庆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其意义

● 马建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2018年8月21日至22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兴文化,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由此可见,挖掘、保护、利用彝族传统文化也是新时代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彝族文化面临淡化、消失的危险。因此,采取措施挖掘、保护、传承彝族传统文化,对促进迪庆民俗文化旅游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分析迪庆彝族传统文化资源现状,探讨新时代迪庆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利用的对策措施。

一、迪庆彝族的来源、分布和文化研究现状

“迪庆”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是云南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处滇、川、藏三省区结合部的青藏高原南延地段,是世人向往的香格里拉、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腹地。澜沧江和金沙江自北向南贯穿全境,形成“雪山为城,江河为池”的特殊地貌,是滇西北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全州国土面积23870平方公里,辖香格里拉市、德钦县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3个县(市),29个乡镇,182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38余万人,有藏、傈僳、纳西、白、彝、汉等26种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3.56%;藏族人口13万余人,占总人口的33%;傈僳族人口10万余人,占总人口的29%;彝族人口16000余人,占总人口的4.3%。

迪庆每个民族都有独特而又绚烂的传统文化和民族语言。其中,4个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即藏族的拼音文字、傈僳族的音节文字、彝族文字、纳西族象形文字。迪庆彝语方言属彝语支北部方言。

迪庆大部分彝族从近代才迁徙移居到迪庆境内。清朝光绪十九年(1893年)拉几家支等12户彝族,在汉族田春红的引导下,迁至格咱铜矿厂和莫洛铜矿厂,以做零工养家糊口。宣统二年(1910年),川军新军张占标部反叛,由定乡袭入中甸,中甸同知姚春魁下令12户彝族男子守卫县衙门,激战中,彝族男子英勇顽强,以战死3人、重伤1人的代价,立下了战功。因彝族人守卫县衙门和莫洛铜矿厂有功,经县衙呈状请求上级记功,并批准规定下至红石哨,上至山神庙,东至雪门坎,西至余思各的地盘,无偿归彝族垦殖居住。

1914年,著名的白彝奴隶起义——“拉裤(虎年)”起义失败后,大规模的白彝人群进入了迪庆境内。至1939年,中甸县共有彝族122户651人。1951年,中甸县彝族人口为2615人。

迁入迪庆的彝族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多在偏远的山区聚居,由于居住位置偏远,交通不方便,与外界沟通较少,故而保持着比较原生态的彝族传统文化及民族特色。

二是迁入迪庆后,他们与当地的汉族、藏族、傈僳族、纳西族等民族和睦相处、互相融合,又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

对于迪庆彝族的研究,笔者能够收集到的研究资料,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迪庆彝族的渊源、支系发展;二是面临濒危边缘的迪庆彝族的毕摩文化;三是关于迪庆彝族的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研究;四是对迪庆彝族民俗的一些具体研究,如宗教、节庆、民俗、饮食、服饰、道德、民间故事等彝族传统文化。

目前,对于迪庆彝族传统文化挖掘研究还是笼统的、表层的、缺乏针对性的,并且不成系统,对其全面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系统全面研究迪庆彝族传统文化,可从以下7个方面入手:一是宗教文化方面,迪庆彝族的宗教信仰,如毕摩文化、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等;二是节庆文化方面,如彝族传统的火把节、彝族年等,主要研究它与其他民族的区别;三是风俗文化方面,如彝族的婚丧喜庆的风俗,主要研究它与其他民族的区别;四是服饰文化方面,迪庆彝族的不同性别、年龄段的服饰特点及其发展演变;五是饮食文化方面,迪庆彝族特有的饮食、特色小吃及基本做法;六是道德文化方面,迪庆彝族的思想道德及行为规范;七是彝族民间治理方面,如彝族的婚姻、偷盗、民间纠纷等一系列案件的处理方法等。

二、保护传承迪庆彝族传统文化的意义

迪庆彝族由于其生存的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经济发展受到制约,其民族传统文化得到较好保护,但这种保护形式是脆弱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原来的生活生产方式已经改变、年轻人纷纷走进城市,原有的民族文化正在淡化,其传统民族文化元素,特别是一些只能口耳相传的民族民俗文化会以“年”的速度减少甚至消失。例如,对彝族有着重要影响的毕摩文化正随着一代毕摩的老去而逐渐减弱它的光芒,彝族母语文化即将被遗忘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以一个人口较多、地域特点明显的迪庆彝族为例,重点、全方位地研究迪庆彝族传统民俗民风文化,对在经济大潮冲击下已经开始日益衰退的彝族传统文化进行系统全面的抢救挖掘整理已迫在眉睫。通过对迪庆彝族传统文化的抢救挖掘,进行研究整理,结合地方发展与时代要求,提出合理的保护措施,将其发扬光大,使其绽放出独特的传统民族文化魅力,从而进一步促进新时代民俗文化旅游,带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彝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民族的记忆,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努力让它们活下去!

三、传承迪庆彝族传统文化的举措和建议

(一)提高认识,同心协力抓好民族文字的发展。在民族地区工作的干部,少数民族干部要会讲汉语,汉族干部也要争取会讲少数民族语言。不然,这个干部是当不好的。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民族文化、民族语言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相继培养了许多民族学专家。只有广大从事民族文化、民族语言工作者齐心协力抓好迪庆民族文化、民族语言事业的发展,迪庆的民族文化事业才能更上一层楼。

少数民族文化抵抗市场经济冲击的能力弱,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严重,不能等到失去才懂得珍惜。我们要尊重文化多样性,各民族一起行动起来,保护好文化多样性。

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播者,我们更应该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义不容辞地为我们的民族文化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进一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级职能部门应充分认识民族文化在新时代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发展全域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中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充分运用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游客。建议各级职能部门主导,民间力量参与,积极开办培训班,在广大农村普及民族文化,提升群众的民族文化素养,并形成常态化保护传承迪庆独有的民俗文化机制,从而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这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措施。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没有文化作为精神支撑,一个民族就很难实现自立自强。笔者期望,全州有识之士担当作为,积极参与振兴迪庆彝族文化事业,特别是彝族同胞要尽快行动起来,各尽所能,保护好彝族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努力实现自立自强,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一份力量、承担一份责任!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2-02-11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27470.html 1 迪庆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其意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