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应峰
家规是什么?是指一个家庭的行为规范,通常是一个家族传承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也叫家训。
我国古人十分重视修身齐家和治国的关系,很清楚地意识到,要建成一个祥和安定的社会,需要有胸怀大志、品学兼优、正直明理的人。所以,他们把教育子女当作为人父母的重任,养子必教。他们注重立志教育,着力于教育子女树立远大志向,做一个正直的人;也注重俭朴、廉洁教育,要求子女勤俭为本,爱惜一布一饭,让他们明白“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道理。自古以来,养子不教,不仅危害自身,也危害他人,更危害国家。
我们平常所说的家风,就是遵循家规而形成的家庭风气,包括为人处事的态度和行为准则、价值准则。家风是一种家族文化风格,它凸显的是家族成员的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
红色家规涵育出的是红色家风。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家庭文明、传统习惯、行为准则及处世之道,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道德、价值取向及作风在家庭生活中的集中体现。
王纪一所著《红色家规》(中国方正出版社2021年1月版)一书,对当前的家庭教育及家风建设颇具启示价值。它以讲故事的方式,对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邓小平、陈云、李先念、董必武、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进行了有温度的叙述。全书彰显了共产党人信仰坚定、忠诚老实,廉洁自律、艰苦朴素,甘于奉献、严守纪律的高尚品格和优良作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永不褪色的“传家宝”。
治国必先齐家,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是紧密相连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既是国家的功臣,也是治家的典范,他们作为党和国家的高级领导干部,身居高位,保持本色。对子女,从严教育,育德育才;对爱人,相濡以沫,共同进步;对亲友,公私分明,坚持原则。他们率先垂范、言传身教的传家立德力行之举,堪称修身齐家的精神蓝本。
毛泽东的“四不”:不介绍、不推荐、不说话、不写信。体现了一代伟人的行为自觉,更彰显一代伟人磊落坦荡的胸襟。他对亲属族人如此,对子女的要求更是严格。他期望子女自食其力,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毛岸英从苏联留学回国之时,毛泽东以父亲的身份招待了儿子一餐,随后,便要他去食堂吃大灶。接下来,又要求他去陕北农村接受劳动锻炼,学习农业生产知识。并去信说:“一个人无论学什么或者做什么,只要有热情,有恒心,不要那种无着落的与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个人主义的虚荣心,总是会有进步的。”
周恩来的“十条家规”: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只能出差顺路时看看;来者一律住招待所;来者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没有工作的由总理代付伙食费;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不许请客送礼;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凡个人生活中能自己做的事,不要别人去办;生活要艰苦朴素;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等。从日常生活细节着眼,对家人提出了严格要求,公私分明,用心良苦。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严以治家的风范。
刘少奇给子女们制定了一个严格的“成长进度表”:9岁学会游泳,10岁学会骑自行车,11岁要会自己洗衣服,13岁能够生活自理,15岁独立出门。他对最小的儿子刘源十分疼爱,但并没有降低要求。相反,他有意让儿子到艰苦的生活中去锻炼。比如刘源的中学时期,每年暑假都在部队接受严格训练,每天和战士们一样托着砖头练射击,顶着烈日练刺杀,常常是汗水泥水一身伤。巨大的训练强度让刘源感到有些吃不消,产生过放弃的念头。刘少奇鼓励他,要克服困难,毫不松懈地继续训练。
读《红色家规》,读出的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子女、亲属及身边工作人员严格教育、严格要求、严格管理的一个个涤荡心性、深入灵魂的故事,对当前党员领导干部的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无疑具有强大的导向指引作用。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但共产党人的初心始终没有变过。可以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红色家规,永远是共产党人修身齐家的精神蓝本,需要我们自觉地传承弘扬,发扬光大。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