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深刻把握创建工作的内在逻辑

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不断取得新进展、 实现新跨越

● 王永华 钟以瑞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就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考察,提出云南要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到云南考察时, 要求云南努力在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上不断取得新进展。现在,我们已经踏上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纲”,深刻把握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内在逻辑,才能推动创建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实现新跨越。

深刻把握民族团结进步示 范区建设的理论逻辑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民族和各民族关系形象地表示为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一百年来中国取得的一系列伟大历史性成就, 是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努力的结果,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需要各民族共同创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国各民族大家的梦,也是各民族自己的梦,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载体。我们党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包含56个民族在内的命运共同体,自古以来各民族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华夏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亲近关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族工 作的“纲”,就是必须维系这种命运共同体关系,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举措。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族群众在社会生活中的紧密联系,要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 创造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良好社会条件,增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深刻把握民族团结进步示 范区建设的历史逻辑

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进行艰辛探索。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坚持把实现中华民族的翻身解放作为历史使命,把实现各族群众自由平等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内容,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开展了对外摆脱帝国主义侵略压迫,对内铲除民族压迫,谋求各民族平等、团结和进步的革命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迎来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国内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繁荣发展开辟了光明前景。

找寻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从法律层面确立了新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致力于疏通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团结和进步。通过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民主改革,我国民族关系随之发生了根本变化,逐渐形成了各民族间平等、团结、 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迎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局面。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面对国际国内局势的新变化,提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 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大力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千方百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新时代我们党继承和发扬了高度重视民族问题、认真做好民族工作的优良传统,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成功开启新征程,充分表明我们党对民族团结进步建设一以贯之的追求。

深刻把握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实践逻辑

把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根本保证。历史实践证明,党的领导是确保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政治保证,是民族工作必须始终遵循的行为准 则。这就要求各级党委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将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和示范区建设的全过程和全领域。

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这就要求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矛盾,立足民族地区特色优势资源,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优化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机制,推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转型,夯实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民族地区公共服务能力。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不断提升民族地区开发开放水平,推 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精神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全社会不留死角地搞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 观、历史观、民族观。”这就要求结合民族地区特点和实际,常态化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并进一步提高教育内容、方法和形式的针对性,使民族团结 进步理念特别是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深入各族群众内心深处。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 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使各族群众坚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形成各族人民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来源:《云南日报》 作者系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1-12-14 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不断取得新进展、 实现新跨越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25987.html 1 深刻把握创建工作的内在逻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