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金拉姆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州实施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增收渠道不断增多,生产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各族人民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全州7.4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个贫困县(市)全部摘帽,147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如期实现整州脱贫,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全州各族群众与全国、全省一道步入全面小康社会,迪庆高原发生沧桑巨变。
从金沙江畔到梅里雪山脚下,从澜沧江沿线到高原坝区,迪庆州到处呈现出山寨窝窝搬出来、荒山荒坡绿起来、电商旅游火起来、转移就业走出来、群众生活好起来的新景象。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021年,面对脱贫人口多、防止返贫任务重,发展基础弱、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州委、州政府始终坚持底线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来抓,多次召开州委常委会、州政府常务会议分析研究、安排部署相关工作。以“抓稳定防疫情固脱贫促团结”专项活动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推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为抓手,防贫预警监测、“十四五”项目规划、扶贫资产移交、东西协作对口支援、“一平台”运行、“三机制”落地、易地扶贫搬迁后扶等重点工作任务有序推进。
接续奋斗,守住脱贫攻坚胜利果实
今年以来,我州始终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州、县(市)抓落实,乡村抓具体,四级书记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责任制,全面压实县(市)主体责任和州级行业部门的责任,调整厅级领导挂联乡镇和州级单位挂联村(社区)力量,抓好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轮换工作,做到摘帽不摘责任。始终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保持到乡到村各项惠民政策不变,及时足额兑现各项惠农强农补贴,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保障到位,做到摘帽不摘政策。始终保持资金投入和帮扶力度不减,科学编制《迪庆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推进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和2021年度项目计划,争取到位衔接资金11.83亿元,东西协作项目资金1.7亿元,有序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产业发展、转移就业、易地扶贫搬迁后扶等项目建设,做到摘帽不摘帮扶。始终保持定期督导和日常监管不放松,切实提升工作质量。派出工作组深入县(市)、乡(镇)、村,对重点工作进行督导。开展派驻纪检组日常监管、驻点调研、专项监督工作,坚决对向各项涉农惠农政策伸手情况零容忍,做到摘帽不摘监管。
全面发力,推动政策措施平稳过渡
我州坚持“新政策不出、老政策不变”的原则,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到乡到村的各项惠民政策不变,在教育、医疗、住房、饮水方面未出台新的政策文件前按原政策体系执行,及时足额兑现各项惠农强农补贴,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有力、保障到位。
项目建设方面,我州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类项目提供资金保障。截至今年11月5日,累计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专项资金11.83亿元,累计开工项目177个;累计到位上海对口帮扶项目资金1.7亿元,累计开工建设项目40个。
我州还持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投入产业发展资金2575.13万元和其他资金2127.97万元建设扶贫车间13个,集中安置点6502名脱贫劳动力中已有5183人实现转移就业。同时,积极做好扶贫资产后续管理。根据中央、省、州关于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全州三县(市)对2016年以来使用各级各类财政扶贫资金形成的资产进行全面清产核资,对扶贫资产进行确权登记。
精准监测,不让一名困难群众掉队
守住防止规模性、区域性返贫底线,动态监测帮扶是最管用、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通过畅通预警途径,规范监测程序,我州各县(市)常态化开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做到对农户潜在的致贫、返贫风险点早发现、早干预和早帮扶。截至今年12月10日,全州累计识别监测对象1970户7004人,目前已消除风险1519户5153人。
从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时代新迪庆建设迈入新征程。如今的迪庆州,广袤田野美丽如画,乡村道路四通八达,特色产业生机盎然,农业产业逆势突围,发展潜能加快释放……全州上下正在以更加昂扬的姿态,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