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做客神秘古老的马来西亚长屋

▢钱国宏

在马来西亚,有一种古老而神秘的居住文化,它传承数百年历史,居住形态全球罕见,这就是常闻名而实未亲见的马来西亚长屋!到马来西亚观光时,导游在飞机上对马来西亚东部地区热带雨林中的长屋建筑大加赞赏,听得游客心里直痒痒。

到达马来西亚后,导游先带我们游览参观了龙尾湾自然生态保护区,大家搭乘“亚达竹筏”观赏红树林,途中还进行了撒网捕红鲟比赛。吃过马来风味的手抓饭午餐后,我们驱车直奔沙巴州的长屋。车子颠簸了近3个小时,正当大家昏昏欲睡之际,导游一指窗外:“看,那就是长屋!”瞪大眼睛向窗外望去,但见一长溜像火车车厢一样的木楼矗立在河岸旁,在宽阔的稻田和茂密的蕉林掩映下,显得浑然天成却又透着某种神秘。

这里的长屋都是依河而建,因地势不同,有的呈“一”字型,外观整齐;有的蜿蜒起伏,连绵成片。长屋长短不等,短的数十米,长的上百米,与附近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远远望去,极像一幅静止不动的油画。

据导游介绍,长屋的主人主要是当地的伊班族人。我们去的“沙里长屋”住有12户伊班族人家,他们的传统式长屋是用木板建造而成,简单朴素,装饰也极具异国情调,充满了伊班民族色彩。我们的到来打破了“沙里长屋”的宁静。长屋居民见有客来访,都热情地下楼迎接,然后把我们让到楼上。进得门来,一脚踏上铺着竹席的“炕”——长屋内没有炕,是真正的“席地而卧”,地板上随意铺块竹席、草席或被褥,便是炕了。室内开着大大小小的窗户,通风很好;四面是木板围的墙壁,上面挂着些不知名的棕色饰物。窗户和门旁挂着一些类似骷髅的饰物——这是伊班族人“猎人头”习俗的痕迹。尽管已过了上百年,看上去仍然令人毛骨悚然。屋顶正中的横梁上,悬挂着许多腊肉一样古色古香的食物;墙上则挂着马灯、草帽、拎包等生活常用器品;墙角摆放着装着腌菜、自酿酒的坛坛罐罐。长屋主人热情地端上来许多热带水果,并请我们坐在竹席上。

在导游的翻译下,我们同淳朴的长屋主人闲聊起来。聊天中,我们对伊班族人的长屋有了一些简单的了解:伊班族人的长屋由高架木桩支起,离地面2米至3米,上面住人,屋下饲养家禽牲畜。长屋多是竹木结构,以木板或树叶覆盖屋顶,周围有篱笆环绕,以防偷袭。长屋的结构主要分为3部分:一是晒棚,供晾晒谷物和其他用途;二是居室,房间和卧室用木板做墙壁隔开,居住者一般都席地而睡;长廊是长屋的第三部分,上有屋顶遮盖,是长屋用途最广的地方,既是家庭聚会的场所、活动中心,又是会客地点,重要的仪式与庆典都在长廊举行。伊班族人以种稻、狩猎、打鱼为生,偶尔也采摘野果及野菜,生活很简单。他们的生活用品也多是从大自然中获取,像主人招待我们用的茶具、烟袋、托盘、靠椅,都是用竹子制作的,连横梁挂东西用的麻线,也是用森林中的树皮制作的。

为什么会选择这种古老而奇特的建筑模式?当地人介绍说,他们之所以选择长屋作为居室,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在古代,伊班族人都是住在森林里的,而且不同的族群之间经常因为获取食物而发生战争。伊班人既要防备森林里的野兽攻击,又要防备敌人的偷袭。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同一支族人住在一起,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共同对付野兽和敌人,形成“防守同盟”。在这种情况下,久之,便形成了长屋。长屋,也就成为伊班文化中,最令人神往的“长屋文化”。

据长屋主人介绍,别看长屋连在了一起,但成员居住是有说道的——住在同一间长屋里的人互有亲戚关系。谁家添丁进口了,就在原来长屋的旁边再接建一间长屋。因此,长屋越长,说明这个家族越兴旺。多个长屋连在一起,便形成了一个村落。长屋设有屋长, 负责处理长屋婚丧喜庆大事,调解各家纠纷。屋长由长屋全体居民推选产生,不称职者随时可以撤换重选。

落日西斜,长屋投下一片长长的影子,像一只墨绿的蜥蜴,静静地伏卧在草丛中、茂林里。望着向我们热情招手致意的伊班族人,心中顿生留恋之情:与“八卦村”、客家土楼有着同样神秘的建筑格局,长屋凝聚着多少人类的智慧、蕴藏着多少厚重的文化啊!那一幢幢别具一格的长屋建筑,不就是一篇篇华彩纷呈的大块文章吗?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1-10-21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24571.html 1 做客神秘古老的马来西亚长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