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郑板桥的“六分半书”

■江舟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中最为人所津津乐道者。

他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而又以书法最为人所称道。秦祖永的《桐阴论画》将郑板桥的画归入“能品”,但认为他的书法“一字一笔,兼众妙之长”。谢诚均的《聩聩斋书画记》则称他的书法“无古无今,自成一格”。

郑板桥年轻时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有济世情怀,一直想为国为民,做个清官。他在潍县为官时,遇到一场大饥荒,郑板桥擅自打开官仓,赈救灾民,结果得罪了上司,一怒之下,挂冠而去,回到扬州,重操卖画生涯。这种特殊的经历和性格,使他郁结于心中的不平之气,亦会用特殊的方式流露出来。民间广为流传的郑板桥捉弄、嘲笑那些附庸风雅的达官贵人的佚事,正是他那种特殊心态的真实写照,反映到书法创作上,就形成了标新立异、超尘出世的风格。

郑板桥的书法自称“六分半书”。傅抱石先生认为:“大体说来,他的字,是把真、草、隶、篆四种书体以真、隶为主的综合起来的一种新的书体。”郑板桥在那些用“六分半书”写成的作品中,有的让一些字全部或部分采取篆籀结构,又用行楷或行草的笔法来写;有的采用隶书的结构施以行楷的点画,或写隶书参行草;有的写行草参篆隶,甚至几种做法同时使用。郑板桥书法的另一大特色便是以画法入书。郑板桥兼善书画,使之能互用其法,他曾专门“以画笔戏作柳叶书”,由于他最精于画兰、竹,以兰竹笔法入书的就更多了。清代蒋士铨说:“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书法中融入画兰撇竹的笔法,更显得纵逸飘洒,摇曳多姿,增加了笔墨的逸情异趣。

章法上的匠心独运亦是郑板桥书法的魅力所在。细看郑板桥写每个字,有大有小,有正有斜,有巧有拙,不仅高低肥瘦、俯仰动静各具情态,而且彼此顾盼、左右呼应、上下和谐,使得通篇脉络畅达、血气贯通。组成乱石铺街的格局,天然浑成,更显得落拓不羁。

艺术上的创新,往往源于精神上挣脱束缚、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胸有郁结而欲以艺术创作来宣泄,更多地表现出对陈规旧律的大胆突破,变形夸张。“八大山人”冷眼看世界的禽鱼画作是如此,郑板桥的“六分半书”亦是如此。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1-05-28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21365.html 1 郑板桥的“六分半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