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昆明5月24日电 (记者杨静) 记录坐标、回收红外监测相机……初夏的滇金丝猴国家公园还有些微凉,赖建东一早就带着护林员和在保护区做毕业论文的学生,背着记录工具和食物开始了一天的寻找、观测滇金丝猴的工作。
滇金丝猴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物种。仅分布于金沙江和澜沧江间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的狭窄地带,与大熊猫一样被称为中国的“国宝”。
赖建东是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救护站站长,从2018年起开始和滇金丝猴打交道,这里的滇金丝猴多栖息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针叶林带。
“现在保护区的猴宝们太幸福了。”赖建东说,为了让滇金丝猴得到更充足的营养,他们还安排护猴员在恰当的时候补充松萝等辅食,尤其是在猴群的生育期会适当增量。
但过去一段时间里,滇金丝猴的生活过得并不好。上世纪80年代前后,滇金丝猴的生存面临极大挑战,受多重因素影响,尤其是打猎和伐木等行为对滇金丝猴栖息地造成了破坏,让滇金丝猴害怕人类。
为了拯救濒危的滇金丝猴,中国建立了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探索“社区共管”的保护模式,将保护与周边居民的生存发展相结合,促进滇金丝猴恢复性增长,选聘生态护林员就是其中的重要措施。
蜂文学是迪庆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塔城镇柯那村的村民,也是保护区的护林员,他所在的村庄附近就是滇金丝猴分布的重要区域。
“它们长着一张像人的脸,红色的大嘴唇很特别,很漂亮。我们巡山护林,让这里的生态越来越好。”蜂文学笑着告诉记者,今年年初在巡山时经常见到滇金丝猴。以前大多只能听见它们摇晃树枝,听见它的叫声,现在没有人为干扰,它就不怕人了,能在距离50米的地方见到猴子。
随着滇金丝猴和人的关系更加紧密,一些猴子还有了属于自己的名字。“大个子、米粒……就像人类一样,滇金丝猴也有自己的家庭。”赖建东介绍,今年保护区已有10只婴猴出生,第一只出生的猴子在网络征求意见后,名叫“初八”。
近日,中国首次开展的滇金丝猴种群数量同步动态监测结果出炉,《滇金丝猴保护绿皮书》正式出版发行,记录了滇金丝猴种群全面和系统监测评估的全过程。
云南省林草局公布了滇金丝猴全境动态监测结果,经过多年的努力,滇金丝猴保护成效明显。监测结果显示,滇金丝猴种群数量从1996年的大约13群1000只至1500只、2016年调查的18个种群3000只,增加到目前的23个种群3300只以上。
云南省林草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处长向如武介绍,滇金丝猴保护成效明显,为旗舰物种的保护积累了经验。
滇金丝猴种群数量的增加离不开其生活环境的显著改善,这也体现了大家对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
2019年7月,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在香格里拉市成立,该机构由云南省林草局联合多家公益组织、科研和民间机构推动建立,为保护世界濒危物种滇金丝猴开展相关工作,也是云南首次尝试建立多方参与的联合保护机制。
截至去年12月,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成员单位发展到26个,累计筹集资金逾1900万元,组织开展滇金丝猴全境调查监测、巡护管理和保护能力提升、社区公益保护地建设、社区综合保护,栖息地恢复和廊道建设、公众教育等工作,保护成效明显。
“没想到还有一种生物长得这么像人类。”王达丽是西华师范大学的生态学研究生,在保护区塔城片区进行一年的滇金丝猴行为研究。在实地走访中,她认为保护滇金丝猴不仅有利于促进它们种群数量的增加,更是在保护生物多样性,让这个世界的物种保持多元。
“滇金丝猴生活变迁是我们生态文明理念变化的见证。”赖建东说,他们将继续推进滇金丝猴栖息地修复和廊道建设,加强滇金丝猴社区公益保护地建设及滇金丝猴友好社区探索,建设好山中有兽、林中有鸟、水中有鱼的美好家园。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