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洪程
1月22日早晨6时30分,余耀忠和妻子李玉珍乘着儿子余金全驾驶的越野车奔驰在从别哈施底村民小组到维西县城的公路上,25分钟后,他们到达工地,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直到傍晚6点30分,他们才收工回家。7时左右,余耀忠一家围坐在餐桌前,享受儿媳妇早已准备好的晚餐,其乐融融。这就是余耀忠一家的生活新常态。
“精准扶贫这些年来,我们家遇到了三件大喜事:一是从以种植包谷为主到以外出务工为主,收入一年比一年高;二是女儿考上了大学;三是拥有了小汽车。”余耀忠高兴地说。
“三喜”何来?来自余耀忠一家从“三缺”到“三有”的转变!
别哈施底村民小组是维西县保和镇拉河柱村最偏远、贫困程度最深的傈僳族村寨。今年43岁的余耀忠就是别哈施底村民小组的建档立卡户之一。
驻村干部朱建生和余耀忠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友谊,成为“老庚”。说到贫困的原因,朱建生有说不完的话:“我第一次到老庚家遍访,发现有三缺:一是缺少脱贫致富观念;二是缺少脱贫致富路子;三是缺少脱贫致富本领。因为‘三缺’,他们一家人年人均收入还不到3000元。”
有脱贫致富新观念、有脱贫致富路子、有脱贫致富本领,如今这“三有”使余耀忠家的“钱袋子”越来越鼓。说到“三有”,余耀忠有说不完的话:“以前,我们家种着0.6公顷旱地,一年产6000多斤包谷,喂上两头猪,一年苦到头,刨去生产成本,连盐巴茶钱都靠政府救济。2015年,我们多次参加了人社部门举办的培训班,学会了木工和泥水工技术,我媳妇也学会了简单的泥水工技术。我儿子初中毕业,学习技术的能力比我们要强得多。有了技术,我们一家3口从2016年1月起到县城务工,每天每个工收入都有200多元。我们边干边学,头脑灵活多了,技术也越来越精了,现在活越来越多,忙都忙不过来。从2018年开始,我们开始承包钢筋工、架模工等活,每个工日都有300多元收入。”
2020年12月30日,拉日村召开脱贫摘帽后的第一个总结大会,朱建生在大会上说:“余耀忠户的经验值得学习,从‘三缺’到‘三有’就是余耀忠家的脱贫致富‘密码’”。
“钱袋子”鼓起来了,余耀忠一家有了新的打算。去年11月30日,余耀忠一家商量后买了一辆越野车,花了13.6万元。余耀忠的女儿余金花考取了西南民族大学,这是余耀忠家族中的第一个大学生。余耀忠逢人就说:“现在娃娃考上大学了,家里有钱了,学费不用发愁了。我要好好供娃娃读书,让她成为有知识、有本事的人。”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