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应知应会知识

什么是爱国卫生运动?

始于1952年的爱国卫生运动,是中国在公共卫生事业方面的一项创举。新中国诞生之初,天花、血吸虫病等传染病、地方病在多地流行。抗美援朝时期,为抵御美军对中国东北等地实施细菌战的风险,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号召民众动起来,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

此后,在国民经济恢复期间、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后,爱国卫生运动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实践中创新发展,在发展中促进社会进步与变革。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过程中,我国把卫生作为一大突破口,1990年,国务院批准对全国455个城市进行卫生大检查,经过多年的创建,一批批“国家卫生城市”带动全国城乡环境更加清洁、优美、舒适。

除四害、门前三包、种牛痘、吃“糖丸”、“五讲四美三热爱”、卫生城镇创建……60多年来,爱国卫生运动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如今,爱国卫生运动倡导的“以卫生为光荣、以不卫生为耻辱”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可以说,爱国卫生运动已成为我国防控传染疾病、改善环境卫生面貌、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法宝,是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重要标志。

为什么现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当前全球疫情形势不容乐观,能否有效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将成为检验我们与疫情较量成败与否的关键,而疫情防控中的勤洗手、多通风、常消毒、清垃圾等方式方法与爱国卫生运动“7个专项行动”相辅相成,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有利于推进疫情防控常态化。

深入开展“清垃圾、扫厕所、勤洗手、净餐馆、常消毒、管集市、众参与”的爱国卫生运动“7个专项行动”,通过各方面、每个人、全方位的参与努力,把在疫情防控期间养成的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坚持下去、扩展开来,才能取得常态化疫情防控的胜利。

什么是“7个专项行动”?

一是“清垃圾”,做到裸露垃圾全消除。全面消除县城建成区、交通沿线裸露垃圾,扎实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因地制宜开展生活垃圾治理、推进垃圾分类,加强垃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实现城乡环境整洁干净。

二是“扫厕所”,做到公共厕所全达标。持续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全面消除城镇旱厕,推动学校厕所建设达标、农村公厕提质达标,加强公厕运维管理,确保所有公厕达到“三无三有”标准。

三是“勤洗手”,做到公共场所洗手设施全覆盖。对学校、医疗机构、旅游景区、公园广场等重点公共场所洗手设施进行全面建设和改造升级,不断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确保数量充足、质量达标、管理到位、经久耐用。

四是“净餐馆”,做到餐饮环境卫生全达标。持续实施“明厨亮灶”工程,加强从业人员健康管理,规范外卖食物配送过程,不断改善餐饮服务环境卫生条件,确保餐饮消费放心、安心、舒心。

五是“常消毒”,做到公共场所清洁消毒全覆盖。开展室内外环境卫生清洁整治,推进常态化清洗消毒,强化卫生质量监督监测,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打造卫生安全、公众放心的公共场所。

六是“管集市”,做到农贸市场环境卫生全达标。全力整治农贸市场环境卫生,强化交易监管,保障食品安全,实施标准化农贸市场示范工程,着力打造整洁、安全、放心的现代化农贸市场。

七是“众参与”,推进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全民参与。充分发动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开展爱国卫生大扫除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习惯,推动全社会健康素养水平明显提升。

爱国卫生运动我们应该怎么做?

环境清洁“搞”起来。人人动手开展室内外环境大扫除,清理日常垃圾清除卫生死角,不随地吐痰,不乱扔乱倒。积极践行良好卫生习惯,确保环境卫生保平安。

卫生死角“堵”起来。室内外不堆积杂物,妥善储存食物、及时清倒垃圾,封堵所有直径大于0.6厘米的孔、洞、缝,使老鼠“入室无门”。

翻盆倒罐“动”起来。清除各种积水和积水容器,水培植物每隔七天换水洗瓶,控制蚊虫孳生,房间适时安装纱门纱窗。

除害技巧“学”起来。潮湿环境容易滋生细菌,室内应注意通风,保持干燥;减少病媒生物传播途径,杀灭老鼠除越冬蚊虫。

一“要”一“不要”。在公共场所就餐,要自觉使用公筷公勺,形成良好的用餐礼仪;不要食用野生动物。 (何帝龙 整理)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0-12-30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17761.html 1 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应知应会知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