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驰骋在中甸高原的藏七连

● 祁继先

(上接2020年12月18日第四版)

当时雨大雾大,大部分叛匪趁雨雾逃走了。由于遭小分队突然袭击,叛匪乱作一团,有的连靴子都顾不上穿,来不及拿上一点食物,丢盔弃甲,只顾逃命,他们藏在空心树岩洞里的牛肉、粮食都被小分队缴获。

小中甸西山一仗,打掉了向卡喇嘛为首的小中甸残余叛匪的老窝,缴获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全部食物和其他物资,使他们失去了在野外生存的必要条件。这股叛匪在山上没吃没喝,无法继续生存,加之我方强大的政治攻势,匪首向卡喇嘛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带着20余名残部下山向我军缴械投降了。至此,小中甸的平叛战斗基本结束。三连小分队因按时圆满完成任务,受到了平叛指挥部的嘉奖。

布下天罗地网 横扫残匪如卷席

为配合1958年大跃进,加快平叛步伐,中甸县工委、中甸平叛指挥部发出净化各区叛匪的指示,民族三连坚决响应县委和平叛指挥部的号召,发挥民族连的优势,积极行动起来,在村子里、道路旁、密林里、岩石上张贴标语,向叛匪宣传党的俘虏政策和投诚政策,并积极参与组织群众搜山。

在县委和平叛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政府和部队在中心镇、大中甸、小中甸、东旺、格咱等地先后动员民兵、青壮年,组成近百个搜山小分队,配合开展万人大搜山,形成强大的政治政势。对俘虏和投诚人员不打不骂,不搜腰包,对负伤的给予包扎医治,给病者予以治疗,极大地发挥了党的政策的无比威力。

丽江分区司令员余辅昆、副司令王正平、团长马崇斌,中甸县县长赵宝鹤等主要领导亲临小中甸一线组织指挥军民搜山,民族三连在内的边防十三团和警卫团在小中甸、余尼洛、土官村等地动员民兵群众3000多人,组织上层头人鲁茸旺堆及其长子鲁茸益西、彝族头人陆大哥等与部队和民兵一道上山喊话,合计歼灭、投诚叛匪1000多人。四十二师一二四团在东旺、纳格拉等地动员组织民兵群众2000多人,发动政治攻势,仅半月时间,有500多名叛匪下山投诚,缴获枪227支、子弹数千发,生俘躲藏在纳格拉赤土神山的尼西最大匪首托巴等42人。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从1951年杨振华在三坝挑起武装叛乱算起,到1961年东旺花拉事件结束的11年里,中甸高原上枪声从未断过,在党的英明领导下,“藏七连”在内的中甸军民艰苦奋斗、流血牺牲,1961年胜利平息了迪庆州境内的武装叛乱,同时胜利完成了支援甘孜州三县及西藏昌都地区平叛斗争任务,在中甸高原上谱写了一曲曲军民团结奋斗,各族人民紧密团结的历史篇章。

第五章 和平时期的“藏七连”

公安边防十三团民族三连在中甸雪山草原上一次又一次战斗,1959年圆满完成了平息叛乱的战斗任务,指战员们还没擦干脸上的汗水、抖净身上战火的尘土,又以新的姿态投入到了新的战斗中。

1959年11月,云南省军区公安边防十三团移防碧江,民族三连所在的一营仍驻扎中甸。1960年7月,云南省军区下达整编命令,原驻德钦边防一团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军区步兵第一团,团部由德钦移防中甸,下设两个营,一营驻防德钦,原德钦一团民族六连的番号改为一营三连(“藏三连”);二营驻防中甸,原中甸十三团民族三连的番号改为一团二营七连(“藏七连”)。

1964年7月,驻中甸一团调归第十四军四十二师一二五团,驻迪庆州两个藏族连队未调防。1964年8月,由丽江军分区抽调干部战士在中甸组建新一团,昆明军区步兵一团,设两个营,“藏七连”隶属二营。 (未完待续)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0-12-25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17675.html 1 驰骋在中甸高原的藏七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