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来了
○李梦游
茶有茶道,从茶树的栽种到茶叶的采摘,从茶叶的制作到运输再到销售以及最后的工序泡茶和饮茶,每个细节都透着浓浓的茶文化。
从记事起,在饮食方面印象最深的就是家里的油茶。油茶是我的家乡丽江市永胜县的特色饮食,在这道茶里不仅有茶叶,还有猪油和大米,是三者的完美结合。在永胜以外的地方,也听说有喝油茶的,但他们的油茶和永胜油茶相比,缺少了米香。
永胜是滇西北的“鱼米之乡”,栽种稻谷的历史悠久,大米是人们的主食。也不知是谁将大米、油和茶联系在一起,做出了“油茶”这样的美味饮品。有人说是茶马古道上的马帮,为了方便饮食,在赶马的路上做出了永胜油茶。也有人说,永胜油茶的做法来自中原,是明朝到永胜屯边的中原士兵带进来的。但我更相信永胜油茶就是永胜人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永胜人根据地理环境、气候、出产、爱好等因素,在生产生活中,不断尝试,不断改进,最后被大家认可而确定下来的,是大家共同的发明。
我的祖母是撇油茶的能手,她每天早晚都要撇油茶喝,这个生活习惯雷打不动。即便年事已高时,撇油茶动作依然娴熟,在我看来,经过祖母的手撇出的油茶味道之纯正再没第二人能及,包括我的母亲、大姐也做不出祖母的味道。
喝油茶有许多规矩,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茶道。这些规矩没有文字记载,都是靠一辈辈人的言传身教,其中的核心就是尊老爱幼,通过喝油茶这样的小事,来达到一家人的团结和睦。永胜油茶的头道茶、二道茶、三道茶,由于油多、茶味浓、大米香,一般敬家中的老人,如果有客人,且客人中有年纪较大者,那要先敬客人中的老人。
撇了三道茶后,茶味渐淡,这时可以往茶罐里加麻子泥、花生泥之类的佐料再煮,味道依然醇香,而且多了另一种食物的香味,得到了年轻人和小孩的喜爱。有人喜甜,有人爱咸,永胜油茶就有甜和咸两种,根据不同人的喜好,茶盅里就放有红糖或盐巴。
祖母还在世时,白天大家都要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商谈重要的事情多半在晚上。客人来家里已是吃过晚饭的,祖母和母亲就会在院里烧一盆炭火,待烟散尽,把火盆端到屋里,大家围着火盆烤火,祖母和母亲会拿来撇茶的用具,在火盆里烤油茶,几分钟的功夫,喷香的油茶就撇了出来,在彼此的谦让声中,大家一边喝油茶,一边商谈。油茶喝得差不多时,事情也商量好了,客人离去后,家人收拾好屋子也各自回屋休息去了,只有满屋的茶香久久不散。
除了商谈公事,相亲也要撇油茶。那时的农村还看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方若看上女方便会请媒人带着小伙到姑娘家串门,目的就是看一下姑娘的长相,勤不勤快之类,当然,姑娘和父母也会视小伙子和他的家庭情况确定他们的态度。若喜欢,便会让姑娘烧一盆炭火在堂屋里给客人撇油茶。姑娘撇茶的一系列动作做得麻不麻利,撇出来的油茶味道地不地道,端茶的过程中讲不讲规矩,每个动作、每个细节都会被小伙子和他的家人看在眼里,更逃不脱媒人刀子般敏锐的双眼,媒人会把姑娘夸得像朵花,也会贬得像狗尾巴草。
相亲时,撇油茶全程都要由姑娘操作。如果姑娘能在撇油茶的过程中做到动作轻盈、态度和蔼,做出的油茶味道纯正,那便证明姑娘也看上了小伙,小伙和媒人自然心中有数。几天后,男方家便会再上女方家提要“生辰八字”,如果女方开了“生辰八字”,男方就会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如果双方“八字”不冲不克,那么,一段婚姻就被这样定了下来。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的风俗习惯也悄悄地发生着改变,这种以撇一碗油茶确定一段婚姻的故事,在农村发生的机率越来越低。年轻人崇尚自由恋爱,古老的婚姻习俗被一点点的淡化,甚至寻不到影子。新潮和时尚主导着现代年轻人的生活。
近二十年来,家乡人喝油茶的方式方法也有了许多变化,随着电器的大量使用,撇油茶也不像以前柴火大灶时那么方便,油茶正渐渐远离许多人的生活。如今的年轻人,很少有人会自己撇油茶,即使要喝,一般也是父母撇好的,或是上街买。
在永胜很多卖早点的店,都会熬煮一锅香香的油茶,吃早点的人可以免费饮用,油茶下粑粑是许多永胜人吃早点的习惯,一生都离不了。但开在永胜之外的小吃店,如果也有油茶,那是要收费的,但不管收不收费,至少证明还有那么一些人在坚守和续写着永胜油茶的故事,这是一件幸事。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