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小丽
进入不得不面对手机、电脑、电视等各类亮闪闪屏幕的时代,近视已成为一种流行病。如何爱护眼睛、保护视力是每个人都需要注意的问题。中国的古人虽然没有电子设备损伤眼睛之扰,却也有案牍劳神之苦,对于护眼也是相当有心得。
我国现存医学最早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将“目不劳,心不惑”“游行寰宇之间,视听八达之外”作为重要的养生明目手段。古人读书写字特别讲究姿势,特别是写字时,要坐得端正、挺拔。那时写字用的毛笔比较长,眼睛距离纸面的距离就会远一些,对眼睛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此外,古人还采用烫目疗法、黑色疗法、植物疗法等一些特殊的护眼之法。
隋代医书《诸病源候论》中记载有熨目法:“以两手相摩令热,以熨目,以指抑目,左右有神光,令目明,不病痛。”熨目法将保健与美容相结合,在掌心的温热和眼球的转动伸拉中,眼部代谢加快,供养改善,可以缓解眼疲劳,还能促进眼部周围的血液循环,改善眼皮松弛、眼袋隆起、黑眼圈等症状。持之以恒,效果还是很好的。
《宋朝事实类苑》记载:“凡视五色,皆损目,惟黑色于目无损。”说的是各种颜色五彩缤纷,对眼睛有刺激、有伤害,只有黑色最好,不伤视力。南唐后主李煜当政期间,“中书皆用皂罗糊屏风,所以养目也”。宋代的王安石对此非常推崇,他将官署里的屏幛悉数使用皂罗,既养眼又节俭,百姓交口称赞。
枸杞因具有“清肝明目,有助长寿”的功效,位居保护视力好药材的前列。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对枸杞茶有记载:“入锅煎熟饮之,甚有益及明目。”除了泡水煮粥,枸杞对古人还有其它妙用。《志雅堂杂钞》记载:“枸杞子,可以榨油点灯,观书益目。”将枸杞种子榨出油来,供读书人夜里点灯看书,较之蜡烛和普通油灯对视力有益。不过将枸杞子榨油点灯,这不是简单的事,一般读书人断然无力享受。即便欧阳修这样的社会精英,做到宰相之位,也没消费过枸杞灯。夜里看书只有蜡烛陪伴,把眼睛搞得很受伤。他在《戏答圣俞持烛之句》里感叹:“病眼自憎红蜡烛,何人肯伴白须翁。”
菊花也是古人明目的佳品,晒干塞入枕头制成菊花枕。清代的雍正帝眼睛干涩的时候就躺在菊花枕上养神明目、缓解眼疲劳。把菊花的花瓣摘下来冲洗干净,用甘草汤和硝焯一下,待粟饭快熟时,投之同煮,谓之金饭,既有米香,又有花香,大饱口福之余,尽享明目疗效。
现代人虽然物质生活丰富,健康状况却时刻受到各种外在因素的威胁。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中国近视患者人数位居世界第一。其中,中学生和大学生的近视率均已超过七成。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要想改善视力状况,古人的一些护眼妙招今天依然可以学习借鉴。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