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郎伦布 文/图
(接2020年5月29日第四版)
苯教和藏传佛教造就的宗教文物
青藏高原多山多石,西藏的远古文明与遍野的石头难解难分,原始遗址中的石墙、岩画、石棺墓葬、草原上的列石、山顶与路口的玛尼石堆、摩崖石刻、石窟造像以及遍布藏区的“灵石”等等。例如玛尼石堆,是指在路口、山垭等地用普通的小石子堆积起来的石堆,这种仅用路边轻易可以捡到的小石子来传达信仰、表示敬畏之情和祈求福运的方式,成了藏区特有的一种文化景观。又如在藏区各地分布广泛的“让均”,藏语意为自然成形的圣迹。在这些难以记数的“让均”中, 可分为全天然和半天然两大类,对一些象形的石头进行再加工,使其更接近人们理想中的圣迹,是西藏早期雕塑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在这类“让均”代代流传的过程中,人们出于朴素的宗教感情, 有意无意地淡化甚至遗忘了它的后期制作部分,这也是早期灵石崇拜的一种延续。
纵观藏族的文化历史,石头文化不但渊源久远,而且非常丰富。石头文化在藏区广为分布, 其根本原因有两点,一是石头作为文化载体,其不朽的质地和材料广泛分布,青藏高原因其地理的原因而具有丰富的石材,这就为石头文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二是藏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和原始宗教。藏族石头文化的产生,最初应该与古代先民的自然崇拜有关。古代先民崇尚万物有灵,其崇拜的对象有日月星辰、雷电冰雹、山石草木、海湖溪河、鸟兽虫鱼等。这种自然崇拜延续发展之后, 形成青藏高原原始宗教苯教中的神山圣湖崇拜、灵石崇拜等。佛教传入藏区之后,吸收大量本土自然崇拜和原始宗教的内容,并使之得到了发展。
玛尼石刻
在藏传佛教中有一种特殊的修行方式,修行者将经文或佛像等凿刻在崖壁、石块、岩石等上面, 认为此举能积累无上功德,所以在藏区随处可见各种大小不一、形制各异、材料迥异的石刻,凡是在石块上刻绘有与佛教有关的造像、经文、咒语等内容的石刻,都统称为“玛尼石刻”。这些石刻堆积在山间、路口、湖边、江畔,形成一座座以石块和石板垒成的玛尼堆,无以计数的玛尼堆群在迪庆高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玛尼石刻的主要集中地点为玛尼堆,而玛尼堆是在古老的石堆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石堆文化不但十分古老,而且是土生土长的藏民族文化,藏族人把石堆称为“都崩”,“都”为石头,“崩”为堆积或堆积物,称玛尼堆为“玛尼都崩”。石堆文化的起源有很多:第一,它与藏族先民神山圣湖崇拜有密切的关系,藏族先民对神山圣湖要进行朝拜时, 一般在石块垒砌的祭台进行祭祀仪式,随着祭祀仪式的不断简化,垒砌石堆也就成了一种简化了的祭祀仪式。藏族人认为每一座山、每一个湖、每一片土地都有神灵居住,所以在山口、湖边、路口都垒砌石堆,以示对神灵的祭供。第二,石堆文化与古代先民的灵石崇拜有关,藏族先民崇尚万物有灵,其中对灵石的崇拜非常普遍,并延续至今,白色的石头被认为是具有灵性的,所以在藏区可以听到很多有关白色石块或白色崖峰的神圣来历和神秘传说。你可以发现很多石堆大多由白色石块堆成,即便在没有白石的地方也要找一块白色石块压在石堆顶端或用白石灰浆泼洒于石堆上。七世纪中叶,佛教传入青藏高原后经过吐蕃上层的倡导,大肆修庙造像,直接影响了民间的造像活动和玛尼石刻的兴起。据史料记载,松赞干布在拉萨北郊“帕邦卡”的修行洞内有尼泊尔匠人所刻的三怙主像(即文殊、观音、金刚手菩萨造像)。吞弥桑布扎初创藏文,也是在这里向松赞干布献辞,第一次用藏文书写“六字真言”,并刻于石上。这块长120厘米,高66厘米的玛尼石刻是目前已知,并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佛教石刻遗迹。从此,玛尼石刻就在藏区扎根并广为流传。迪庆作为藏区的一部分,随着佛教传入,玛尼石刻开始盛行,并逐渐形成遍布全境的玛尼石堆景观。
这些玛尼石堆从它们堆放的作用和位置来讲,可以做如下分类。
山口玛尼堆:在藏区,只要是有路通过的山口,就会有一个或几个玛尼堆,并挂有经幡,这就像是山口的标志。通常这类玛尼堆很少有造像石刻,即便是咒语类的石刻也较少,这主要是因为玛尼石刻艺人很难在高寒缺水、风大的山口长期生活。这类玛尼堆上常挂有经幡。
寺院玛尼堆:主要指分布在寺院内或寺院周围的玛尼堆。这类玛尼堆一般来说主要是作为寺院的附属物而存在。很多信徒会请玛尼石刻艺人专门凿刻玛尼石,堆放在寺院内或寺院周围,以示祈愿和供信徒朝拜。这类玛尼堆一般都会有较为精美的造像石刻。
村庄玛尼堆:在没有寺院或远离寺院的村庄一般都会有一处或多处玛尼堆,因为它是村民宗教信仰崇拜物,它的存在几乎等同于寺院的存在。例如,德钦县羊拉乡拉青卡玛尼堆就是当地村民转经的地方。这类玛尼堆有一种是村民为逝者专门堆放的,他们在村路口堆放专门为死者祈祷的玛尼石, 行人每转玛尼堆一圈,就相当于为死者祈祷了一次。
路旁玛尼堆:只要是朝圣者经过的道路,路旁一定会有大小不一的玛尼堆,一般来说,这类玛尼堆石刻内容比较丰富,风格迥异,有造像、有咒语、有经文。例如:德钦县阿墩子古道上的玛尼石刻群就是这么形成的,在这条长15公里的既是朝圣路又是商路的古道上分布有上百座玛尼堆。
玛尼拉康:拉萨当雄抗玛寺的玛尼拉康是最完美和最具代表性的。玛尼拉康的内墙上镶贴了几百块精美的造像石刻,这些石刻摆放有序、便于朝拜,又有效地保护了石刻艺术品。德钦很少有这样的玛尼拉康,如奔子栏镇石义村口的玛尼拉康只是在一堆数量庞大、制作精美的玛尼石堆上建盖了一个顶棚而已。
德钦县境内的玛尼石刻分布众多,其中不乏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精品。由于玛尼石刻体积小、便于携带的特点,以及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流失、遭损现象十分严重,需要有关部门及时采取保护措施。
藏传佛教摩崖石刻
所谓摩崖石刻,就是利用天然的石壁以刻文记事的石刻。这里的摩崖石刻专指文字石刻。但在 说及石质造像时,往往又提到了摩崖造像。前辈先贤对摩崖石刻的论述,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摩崖石刻是专指石刻文字;一种认为包括石刻文字和造像。也有学者认为:摩崖石刻有广义和狭义之 分,广义的摩崖石刻是指人们在天然的石壁上摹刻的所有内容,包括各类文字石刻、石刻造像, 还有一种特殊的石刻——岩画也归入摩崖石刻。狭义的摩崖石刻则专指文字石刻,即利用天然的石壁刻文记事。德钦县境内摩崖有大量藏文石刻,可惜没能对其做更为细致的研究,刻记文字的内容不清楚,不好对其做更进一步的分析;另一部分是佛教造像石刻。
(未完待续)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