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人在旅途

行走芍药花谷

谷雨看牡丹,立夏赏芍药。河南灵宝朱阳镇南弘农涧河山谷里的三十里芍药花,要比别的地方迟开一个多月。

当山前的麦穗已经染上橘黄色,山后的小麦穗刚刚扬花。风吹麦浪,山谷清新的风,揉合着麦穗的清香,在蔚蓝的天空下低翔。顺着布谷鸟鸣叫的方向眺望,那枝头紫红的桑葚,红玛瑙般的山樱桃,累累地挂满了枝头,格外招惹游人的眼睛。此刻,弘农涧河源头的王家村、犁牛河、鱼仙河一带的芍药花竞相绽放了。

此刻,正是观赏芍药花的大好时机。我们驱车从镇区出发,沿南弘农涧河谷蜿蜒而行。行至王家村的宁家湾,山路忽然一转,只看见两旁青山相拥的一地绚丽的芍药花,映入了眼帘。

终于望见了期盼已久的芍药花啦!这是鲜花的盛会,同伴们高兴得欢呼雀跃。极目远眺,在蓝天白云下,在宁静雄奇的幽谷之间,大红的,粉红色的,朱红的,单层花瓣的,多层花瓣的,姹紫嫣红,争奇斗艳。那娇艳壮观的花海,远望如飘荡的红霞,近看如一大片红纱轻落在苍山翠谷之上。那一丛丛翠茎红蕊,那一朵朵硕大艳丽的花朵,如少女娇羞妩媚的脸颊,如新娘绯红灿烂的笑容。成群的蝴蝶和小蜜蜂,在红艳艳的花朵上尽情地唱歌跳舞。这时,山风徐来,丛丛芍药花随风舞蹈,红波起伏,暗香涌动,撼人心魄。那令人心动的红色,就连眼前的青山绿水,连同游人们,也染成粉红色的了。

我们喜极而歌,徜徉于朵朵鲜花丛中,与花朵相吻,摆出各种造型,陆续地发在朋友圈里,秀照片、传视频,好让山南海北的朋友们一同分享我们心中的愉快。与我同行的一位漂亮的女文友,身着一袭青花洁白的民族风旗袍,撑着一把紫色遮阳伞,在飘香的芍药花丛中定格,婉约百媚风情。还有一位女诗人,索性躺在芍药花丛中,面带微红,秋波轻闭,贪婪地吮吸花朵的芬芳,宛若红楼梦里的“史湘云醉卧芍药茵”。如此这般率真、美丽的书香女子,让人顿时心生爱怜,犹如眼前盛开的芍药花朵一样,是那样楚楚动人。

山路向山谷深处延伸。我们在鱼仙河古洞前,领略了翠竹掩映芍药的绝妙胜景;在犁牛河犁牛石周围,观赏了白皮松林环绕芍药的别样风格;在两岔河弘农涧河源头,体验了溪流滋润的芍药花,那爽心悦目的独特魅力。

面对美丽的芍药花,我想起了文学家韩愈笔下的“浩态狂香昔未逢,红灯烁烁绿盘龙。”热情赞颂芍药花的诗句。我也想起宋代词人姜夔在《扬州慢·淮左名都》词中所云:“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诗人借芍药花之名,抒发家国情怀。我还想起,芍药花象征着美女的富贵和美丽,曾留下 “立如芍药,坐如牡丹”的千古佳句。据书中记载,芍药又称“将离草”“爱情花”。古代男女交往时,常以芍药相赠,表达结情之约、情有所钟,或那些依依惜别、难分难舍之情。《诗经·郑风》曾云:“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小时候,外公曾对我讲,芍药是中国名花之一,与牡丹并称“花中二绝”。牡丹称为“花王”,芍药称为“花相”。作为观赏性植物栽培,最早见于晋代,盛行于唐宋。原产地江南扬州,之后,跨长江,越秦岭,一路向北,在古城长安,在中原大地,在家乡弘农涧河河谷渐渐定居下来。如今,当别的地方芍药花处尊养优,生长于温室大棚,或者傲立于富丽堂皇的庭院和居室,但家乡的芍药花却与众不同,她生长于幽谷深涧中,早饮溪水朝露,夜晚呼吸松竹明月之清风,加上山间松软湿润黑土地的滋养,在勤劳朴实的乡亲们地精心呵护下,家乡的三十里芍药花,花朵大,色泽艳丽,花期长,成为令人艳羡的一张乡村旅游名片。日前,正在开发的弘农源景区计划打造并提升三十里芍药谷的文化品牌。在不久的将来,三十里芍药谷,将绽放乡村旅游的绚丽风采。

我们一行在鱼仙古村的马根群家的农家饭馆里休憩,品尝了清香的土蜂蜜芍药花茶,美美地享用了香椿炒松子土鸡蛋、玉米糁子粥等农家饭, 觉得全身惬意舒畅,就像仙境里的仙人似得,有些飘飘然了。

这时,夕阳渐渐坠下了对面的山梁,我们沉浸在芍药谷的芬芳里,留恋忘返。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0-05-07 ◆冯敏生 ■人在旅途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12998.html 1 行走芍药花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