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而不敢忘忧国,退而不休讲奉献。”在古老而美丽的香格里拉市独克宗古城里生活着这样一位退休老干部。他20年如一日,始终不忘“发挥余热、老有所为”这一初心和使命,他退而不休,一心一意为老龄工作服务,为地方文化事业作贡献,几乎到了忘我的地步,他就是时年77岁高龄、有48年党龄的原中甸县信用联社主任、现香格里拉市建塘镇古城区老龄协会会长朱合。
朱合生于1945年,1969年参加工作,1995年5月1日,经中国人民银行迪庆州分行批准退休。2000年加入建塘镇城区老龄协会,并担任老龄协会会计12年,2013年5月26日当选为第十届建塘镇城区老龄协会会长,并连任三届会长至今。
朱合虽已年过古稀,但他耳聪目明,精神矍铄,记忆力也超好。他为人随和,善于交谈。
“在信用联社工作的时候,香格里拉市多数信用社都是一人一社,要做的事特别多,也比较繁杂。经常要下乡,没有车坐,只能靠双腿走,而且都是肩上跨个背包,自带盐茶和酥油糌粑,饿了就在路边生个火打罐茶吃点糌粑就继续赶路,特别辛苦。业务往来都是手工操作,不像现在都是现代化的微机操作,既方便又快捷。但大家都没有任何怨言,觉得很幸福、很满足,总觉得身上有用不尽的力气,那是因为大家都懂得幸福的日子来之不易,深深感恩于共产党,感恩于那个时代。”朱合时而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他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时而陷入思考,他的脸上溢满了感恩幸福之情。
谈到退休后参加老龄协会的初衷时,朱合说:“我加入老龄协会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自己在有生之年力所能及地为生我养我的独克宗古城的老人们做点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初心,也有让初心不变的信条,朱合的信条就是“牢记党恩、发挥余热、老有所为、服务社会”,这也是他的初心和使命。
“牢记党恩、发挥余热、老有所为、服务社会”这句话在朱合这里不是一句空话套话,20年来,他始终矢志不渝地坚持着这一信条,无时无刻不在为老龄协会的发展和为老年人谋幸福奔波操劳。在他的带领下,老龄协会为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保护古城周边生态环境、构建尊老敬老和谐氛围、地方民族文化传承和建设、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社区和谐稳定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等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和朱合等人的带领下,老龄协会不断发展状大,据介绍,截至目前,会员发展到1196人,协会里有11个兄弟民族,80岁以上高龄会员有100多人。老龄协会成为了城区老人们的温暖之家,为老人们欢度晚年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据了解,朱合在7年的任期里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先后带领老龄协会自筹建设了舞凤山老龄活动综合楼,该楼可容纳千人,里面有书画展厅、棋牌室、休闲室等,可谓是“五脏俱全”。还自筹修缮了白鸡寺、舞凤山寺庙等古城周边的一些古建筑。义务承担着舞凤山护林任务,每年义务为城区群众写春联,积极参与我州各种节庆活动,如组织书法、美术、摄影展览等活动,还义务宣传党的政策等。在香格里拉市建塘镇古城区老龄协会成立30周年之际由他主持编写了《余热生辉夕阳照》一书,书中收录了历届协会负责人的事迹和协会成长历史,给世人提供了一个了解独克宗古城人文历史的另一个窗口,也为独克宗古城留下了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这些都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党和国家给了我们幸福生活,住上了洋楼别墅,不愁吃不愁穿,我们千万不能忘了本,我们得学会感恩才是呀!”朱合激动地说,“现在的日子好过了,就不能认为自己厉害,千万不能忘了本,幸福的日子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地下冒出来的,那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们今天幸福生活,老了也不能光想着享受,应该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发挥余热,力所能及地为社会做点贡献才是我们的初心和使命。”
20年来,朱合除了做好协会里的各项工作外,笔耕不辍,坚持练习书法,从不间断地参与各种活动,为地方文化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要想做好一件事,没有恒心是不行的。就如写字这事,你要想写好写漂亮写出水平就得天天练天天写,哪怕一天只有半个小时时间去练习去写都行,就是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朱合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20年的岁月里,朱合用一颗年轻的心,为地方公益事业作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贡献,在他的行动里充满了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恩之情。他对家乡的爱是广阔无边的,对党对社会的感恩是发自内心的,这种爱和感恩之情是社会和谐的巨大源泉,是值得颂扬和追捧的。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