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芳
■读书
《挚友、益友和畏友巴金》(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2019年3月出版),是现代著名作家萧乾深情缅怀文学巨匠巴金的情感随笔录。书中,萧乾以平实、自然的笔触,回顾了与巴金半个多世纪的友情交往,热切歌颂了他提倡讲真话、热爱生活、乐于奉献、心中有爱的美好品质。
全书分上下两辑,上辑主要回溯了巴金在六十余载创作生涯中,热情扶持和提携包括萧乾在内的文学青年的感人轶事,颂扬了他平凡而伟大的人格魅力。下辑则集中荟萃了萧乾写给巴金的一些书信,从一个个侧面,表达了萧乾对巴金的尊崇和敬慕。
上世纪三十年代,从事记者工作的萧乾与在北京当编辑的巴金相识。彼时,巴金一边主持文学出版事宜,一边笔耕不辍忙于创作,巴金的笔不仅书写着二十世纪中国人民的喜怒哀乐,而且,还通过他主持的刊物和出版社,培植新生的文学力量。他以一个兄长般的宽厚与仁爱,热情地勉励萧乾等人“放胆地写,放量地写,但是要严肃地写。”在他的勉励下,萧乾等一批文学新军迅速成长起来。在此过程中,他还悉心发掘了曹禺的戏剧才华,将他放置手中三年无人问津的《雷雨》,推荐到郑振铎、靳以主编的《文学季刊》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从此坚定了曹禺从事戏剧创作的信心。对巴金这种“甘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无私奉献情怀,萧乾由衷地赞许他“不居功,不矜功,厚人薄己,这在旧社会是少见的品德,在今天,也依然是不可多得的。”
五十年代中期,萧乾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许多熟人和朋友见着他都悄悄埋头躲过。巴金却不是这样,在公共场合,他不但主动接近萧乾,还轻言细言地安慰他:“你不要这么抬不起头来。有错误就检查,就改嘛。要虚心,要冷静。你是穷苦出身的,不要失去信心……”后来,萧乾恢复工作,巴金又积极呼吁,帮着他落实了住房问题。有一次,萧乾在一篇文章中,对以往自己在政治生活上的一些遭逢颇有微辞。巴金看到这篇短文后,豁达得提醒他“过去的事不应再去计较”。他在信中,热情地劝勉萧乾“对有限的珍贵的时光,要好好地、合理的使用。不要再浪费。做你最擅长的事情,做你最想做的事情”。信末,他还感同身受地提示说“来日无多,要善于利用,不要为小事浪费时光。我们已浪费得太多,太多了。”
回首几十载与巴金交往的点点滴滴,萧乾感慨万千。他说:“巴金使我懂得了什么是友谊。它不应是个实用主义的东西,而应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善意,即是说,它时时刻刻鼓励着你向上,总怕你跌跟头;当你跌了跟头时,它不是称快,更不会乘机踹上一脚,而是感到痛,深深的痛。这种痛里,闪着金子般的光辉,把人间(即便是没有窗子的斗室)也照得通亮。”
在萧乾眼里,巴金既是举世公认的文学大师,也是自己敬爱的兄长。他亲切随和,热情正直。对同仁、对文学青年总是悉心点拔,百般提携。对朋友、特别是对萧乾,他始终是关怀备至,体贴入微。在其光辉而漫长的文学生涯中,他手擎如橼大笔,以见微知著似的洞察力,用自己的一腔真性情,讴歌人性的善良和坚韧,描摹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在平凡而朴实的生活当中,他则以满腔的赤诚,温暖和感动着身边的同事与朋友。在巴金身上,充分体现了一代文学巨匠博大而宽广的人生襟怀。“悲天悯人,关心同类,同情弱者和不幸者;为自己,毫无所谓;对世界,只有责任感,没有权利感;在敌人面前不低头,苦难面前不自怨自艾;对前途,充满了乐观和信心。我认为这是了解巴金的人格、作品和人生哲学的一把钥匙。”萧乾的这种恰如其分的点评,既是他发自肺腑,对巴金崇高人品和文品的赞叹,也是从自己的人生感怀上,对这位挚友、益友和畏友所表达出的最大敬意,同时,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巴金和他丰沛的精神世界,无疑也起到了很好的提纲挈领的作用。
《挚友、益友和畏友巴金》从为人为文上,立体式地再现了文学大师巴金的人生风采,时光虽已走远,但巴老的精神和风骨,却依然为我们所铭记和感动,正如萧乾在文中所评价的那样,“他不是拿着个装了五号电池小手电筒只顾为自己照路的人,他是双手高举着一盏大马灯,为周围所有的人们照路的人……”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