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荣河
在中国人的意识里,“年”是个极具号召力的词汇,无论身居异国,还是驻足他乡,外出的人们简直就是一群群候鸟,在“年”这个词汇里迁徙。因此对于年的渴望,对于年的描摹,自古有之。粗俗也罢,淡雅也好,表达的是同样的心声。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进入腊月二十三,就意味着接近了年。因此,在很多地方腊月二十三辞灶过小年的习俗,至今还保留着。说到这,不得不再重温一下至今仍牢牢印记在我脑海里的那首民谣——“腊八粥,熬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锅粘;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推煤鼠;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姐姐拉着弟弟扭一扭 ”。当然,类似的民谣因地域不同而略有区别。不过,关于春节前后的那份欢乐,那种忙年时的喜庆,大抵相同。
守岁,是中国人的传统。现今,人们在边吃年夜饭边欣赏着春节联欢晚会中守岁。那么,古人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唐代范成大给我们做了记录:“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当然,提起年,我们最熟悉不过的当属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星转斗移,时代变迁。随着历史的进步,人们过年的习俗,以及过年的心情与感受也在不断地改变。老一辈革命家林伯渠的一首题为《春节看花市》的贺春诗,就说明了这点——“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是啊,“年”虽然是棵“古树”,但年年发新花,岁岁有新的喜悦等着我们去采撷!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