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立春习俗

★卜庆萍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又名岁首、立春节、正月节。立春之时,日照渐长,气温开始回暖,降雨趋于增多。又逢立春,让我们回头走进历史,看一看立春有哪些古老习俗?

糊春牛。糊春牛习俗活动,在立春前就着手进行。由县衙聘请纸扎能手好匠,于立春前聚集在一起,先设计制作春牛图,然后用竹篾绑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纸,涂上颜料,一个“春牛”就制作成了。糊春牛时,若糊上红黄色的纸,就意味着五谷丰收。若糊上黑色的纸,就意味着当年收成不好,所以糊春牛都用红黄纸。春牛糊好后,便设立香案,顶礼朝拜,举行开光点睛仪式。

打春牛。先做好的春牛,用桑木为骨架做成的,是“打春牛”风俗活动用的“牛”。立春前一日,官府带着迎春队伍,先在约定的农坛上祭祀,尔后由县执事亲手扶犁执鞭,开始打“春牛”,以示春耕开始。接下来,由百姓作扶犁耕地状,同样边耕边用鞭子打“春牛”,边打边喊“五谷丰登”等吉祥话语,以祈求丰年,打春牛故而又称鞭春。

迎春。古时为了迎春,先在郊外选择一片风水好的地盘,搭建起“春棚”,一般搭在交通便利处,四周插上彩旗。立春当天,浩浩荡荡的人群聚集过来,抬上春官前拥后挤,并有报子、马弁等身着长袍马褂,或各样奇装异服,坐在二人抬的独木杠子上,边做戏,边打浑斗趣,迎春活动很是热闹。

游春、报春。迎春活动之后,开始游春。各村各社的锣鼓队和仪仗队走在前边,由四人或八人抬着“春牛”,边走边舞,锣鼓喧天,煞是壮观。然后游遍周围村庄和大街小巷,最后游春队伍进入春场,再绕游两圈。按照传统风俗,春场设有报春台,身着奇装异服的报子,手执红黄色彩旗,站在报春台上开始报春。第一报“风调雨顺”,第二报 “五谷丰登”,第三报“国泰民安”,群众同声呼应。

贴宜春字画。春天一到,在门壁上张贴宜春字画,此风俗在唐代即有。据记载,立春日,唐代长安人常在门上张贴迎春祝吉字画,字称“宜春字”,画称“宜春画”。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开”等。还有人在门楣上张贴一段祝愿之词,表达迎春之意。善画的人,常在门楣上画一幅《腊梅图》。

戴春鸡。戴春鸡也是立春的古老习俗,立春之日,用布条制作一个约3厘米长的公鸡,缝在小孩帽子顶端,意味“春吉”。

佩燕子。每年立春日,人们喜欢在胸前佩戴用彩绸剪成的“燕子”, 因为燕子是报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征。这种风俗起自唐代,现仍在一些地方流行。

吊春穗。吊春穗是一种传统立春习俗,立春这天,妇女用各色布绺编成布穗,或用彩色线缠成各种形态的“麦穗”。然后吊在小孩或青年人身上,也可挂在牲口身上,以祝福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古时立春,人们举行多种迎春活动,并在生活中刻上了岁首的符号。中国古老的立春习俗里,是丰韵的传统文化,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不舍的追求。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19-02-01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4088.html 1 立春习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