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云南民族传统乐器——吹奏乐器

云南民族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约有180种,其中,吹管乐器品种最为繁多,占品种数量的1/2。在古老的原始时代,云南的土著民族就已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吹奏乐器了,距今2500年左右的青铜葫芦笙、昆明官渡区彝族子君支系流行的两孔陶埙“阿乌”、文山濮人支系流行的三孔陶埙“笛老挪”等乐器就是最好的证明。

而现在,云南吹奏乐器大约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簧管乐器,主要有安金属簧片的巴乌、葫芦丝、芦笙、排笙等;安竹簧片的戎芦笙、草巴乌、布惹、筚鲁、筚哩、扎比、哩鲁等;有安放草簧片的窝博、谷杆儿等。

第二类是带哨的管乐器,比如小闷笛、唢呐等。

第三类是没有簧哨的管乐器:比如勒绒、吐良、比笋、太平箫、笛箫等。

第四类是无管簧的木叶、梅帕、指弦、口弦等。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的是其中的几种民族乐器:

巴乌

主要流行于红河、思茅、西双版纳等地区,是彝、哈尼、傣、佤、布朗、苗等少数民族的簧管乐器。

巴乌的制作方法:取一段长约26到28公分的竹管,在竹管上端近节处的一侧嵌上一片三角形的铜质簧片,竹管上钻开8个按音孔,能发出6个到9个的音。

巴乌外形类似汉族的笛子,声音没笛子清脆。巴乌的音色非常地柔美悦耳,很像一对恋人在窃窃私语,因此,彝族、哈尼族、苗族青年谈恋爱时,常用它抒发自己的衷情,傣族的歌手演唱时,定要巴乌作伴奏。

巴乌由于吹奏方式的不同分为直巴乌,横巴乌、双管巴乌3种。

演奏技巧主要有连奏、吐音、波音、滑音等,广为人知的传统乐曲有彝族的《约调》,哈尼族的《串田地》、苗族的《情调》、傣族的《咧少调》等。

解放后几十年间,巴乌的研制改革工作一直在进行着,经过改革的巴乌,在保持传统巴乌浑厚柔美音色的前提下,扩大了音域、音量,能奏出各种滑音、打音、吐音、颤音、飞指、抹音等技巧音。巴乌的创作曲目也更为开拓,它不仅可以演奏传统的地方风格曲目,还可移植外国乐曲,如日本的《北国之春》等。

葫芦丝

葫芦丝是云南省傣、阿昌、佤等少数民族地区流行的一种民间簧管乐器。用葫芦做音斗,在用几根长短不一的竹管并列插入葫芦里,每根插入葫芦的竹管部分,都嵌着一枚舌形铜质簧片,中间较长的一根是主管,开有7个按音孔。

演奏时口吹葫芦嘴,指按主管指孔,左右两根副管会同时发出持续筒音,组成各种和音,音色十分悠扬柔美。葫芦丝的演奏技巧主要有下颤音、上滑音、下滑音、吐音、打音、波音等。

传统优秀的代表乐曲有傣族的《芒市坝子山歌》,阿昌族的《情歌》,德昂族的《唱歌调》,佤族的《串门调》等。

经过改革的葫芦丝,有的已采用铜质葫芦做气箱,用两支筒音相近的音管并排,就能奏出简易的二声部乐曲,还有的是做成两根主管,四根副管的葫芦丝。它们保持了葫芦丝特有的甜美音色和风格,同时拓宽了音域,扩大了它的表现力,使它更加光彩夺目。

葫芦笙

葫芦笙是哈尼族、拉祜族、彝族人民喜爱的吹奏乐器。用长把的葫芦做笙斗,插上5根长短不一,装有竹质或铜质簧片的竹管构成。普洱哈尼族的葫芦笙簧管底部没有阻塞,有一只簧管可以发两个音,其它4只簧管各发一个音。

芦笙分为大、中、小3种,形状相同,只是音的高低不同,每种音之间音高相差5度,在民间,拉祜族在吹奏葫芦笙习惯上是由领舞边跳边吹,用葫芦笙演奏的舞曲节奏明快,轻松活泼,根据舞蹈者情绪的起落或快或慢,每年火把节到第二年春耕到来之前,是拉祜人民吹葫芦笙的高潮时节,故民间有“谷子黄,拉祜狂”的俗语。

口弦

口弦是彝、哈尼、拉祜等少数民族中流行的口吹小乐器。多数是用竹片做的,也有用铜片做的。长约2寸,宽5公分,中间雕一个小齿竹片,两端拴有细棉线,吹奏时利用中间小齿的弹动和口形的相对变化,吹弹出各种各样的优美曲调。

口弦的形状各有特色,有的用两块竹片相连在-起,有的口弦外面还有藏放竹片的小竹筒,周围还刻上了漂亮的图案、缠上鲜艳的彩色丝线,姑娘们常常把它当做定情的信物。 (来源:云南民族文化)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18-09-07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1039.html 1 云南民族传统乐器——吹奏乐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