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横断山脉的褶皱深处,金沙江如一条鎏金的哈达蜿蜒而过,尼西乡就静卧在这片造物主偏爱的山水之间。当第一缕晨光穿透巴拉格宗雪峰,立体秘境次第苏醒——从干热河谷的灼热岩壁到冰川之巅的凛冽寒光,从岗曲河切割的幽深峡谷到高山草甸绽放的格桑花,上演着壮观的生态交响曲。 尼西乡位于香格里拉市北部,地处横断山脉腹地,平均海拔约3000米,总面积845平方千米,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最具特色的地方之一,境内高山林立、峡谷纵横、河流奔涌,宛如一幅壮丽而神秘的山水画卷。 高山林立 尼西乡境内,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由北向南座座相连,形成独特的高山地貌群,巴拉格宗、民朗驹岗等一系列山峰就耸立在群山丛中。山地是尼西乡主要的地貌类型,占总面积的99%以上。在这些山地中,海拔从低到高依次垂直分布着河谷灌丛带、暖温性针叶林带、温凉性针叶林带、寒温性针叶林带、高山灌丛草甸带、高山流石滩疏生植被带。在河谷感受到的是干热河谷的热风,看到的是岩石灌丛、缓流的江河;在半山腰,凉风习习,群山葱绿,溪水从高山上奔流而下,无限风光尽收眼底。山顶上看到的是成片的草甸、流石滩和几近可以触摸的蓝天、白云,令人沉醉其中。这些山峰绵延不绝、雄伟壮观,构成了尼西独特的地貌特征和原始生态。 尼西乡整体地形北高南低,北部地势最高处耸立着闻名遐迩的雪山——巴拉格宗雪山。巴拉格宗雪山是香格里拉市的最高峰,海拔5545米;最低点在水庄,海拔2370米;相对高差3175米。尼西乡地形和气候的立体性十分突出,几乎包括滇西北从干热河谷地带到现代冰川所有的自然垂直带立体生态系统以及自然景观。巴拉格宗是一个巨大的植物资源基因库,仅药用植物就有210余种,如虫草、贝母、雪莲花等;茂密的山地森林环境成为野生动物栖息的理想场所,区域内生活着80多种哺乳动物和180多种鸟类,生物多样性程度高,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差异明显。 巴拉格宗生态景观以高、深、险令人震撼,以奇、雄、特闻名,以神、妙、秀令人向往。山脚有奔腾不息的岗曲河和绝壁高耸的峡谷;山腰是茂密的原始森林,还有各种珍禽异兽;山头有连绵巍峨的雪山冰川和高原冰湖,地质复杂多样,除了上述景观,还有各种角峰、冲积扇、古冰川地貌和高山流石滩等。 峡谷纵横 由于尼西乡地处长期活动的金沙江褶皱系过渡地带,东邻扬子地台,西靠金沙江以西的滇藏地槽,区域内均是深大断裂和褶皱发育,形成了南北向的一系列大峡谷奇观。 塑造本地地貌的外引力主要是冰川,以流水作用为主,在冰雪、水流的强烈剥蚀下,尼西境内山体山脊突出,一条大的山脊两侧又被分割成无数的小山脊,呈羽状分布,山脊多呈角峰、刃背,内力主要为普遍的强烈隆起和局部断裂,以及由此引起的山崩。在尼西乡西部,金沙江从贺龙桥绕境,向南流到江东村,全长约42千米,谷底宽150米至200米,切入高原面之下达3000米,两岸谷坡陡峭,岩石林立,造就了典型的“U”形谷,形成了金沙江在深谷中蜿蜒而下的地理奇观。 香格里拉大峡谷东与格咱碧融峡谷相通,南和尼西乡上桥头相连,西和四川省得荣县接壤,全长约7千米。峡谷中,蜿蜒的岗曲河顺流而下,流水切割着山谷,形成一条条“V”形和“U”形的峡谷,两壁高耸,泠泠水声在静谧的峡谷中回荡。谷底宽度一般仅数米,仿佛大自然用鬼斧神工在此刻下了一道道深邃而神秘的印记,让人不禁屏息凝神,沉醉于这天地间的壮美与幽静。 岗曲河流域和巴拉格宗一带还分布有由红色砂岩构成的丹霞地貌,尤以巴拉格宗天然佛塔和通天峡最为著名。香格里拉大峡谷两边有很多侧峡谷,如达拉绒峡谷、南喀卓绒峡谷和巴拉峡谷等,这些峡谷两面山体为高达200至1000米的悬崖峭壁,奇形怪状的岩层纹理和地质褶皱在绝壁上组成了各种巨幅山水岩画,与山体上的奇花异草、奇藤怪树相得益彰。峡中有峡,峡上有山,纵横交错,蔚为壮观。 江河奔涌 尼西乡境内的河流都属于金沙江水系,除了金沙江以外,还有支流岗曲河、汤满河和吴西隆河。 岗曲河发源于格咱乡冈波亚雪山西坡,上游称为翁水河,南流至格咱乡纳格拉村汇合翁上河、格咱河,而后转向西流,由格咱乡沾茸自然村南流入尼西乡巴拉村,然后几乎成直角转为南流,经水庄、上桥头注入金沙江。 在岗曲河边水庄前方近千米的峰岭之上,耸立着一尊高大的巨石,外形酷似观音菩萨。传说有一年,观音菩萨下凡人间了解百姓疾苦,当来到一个群山起伏、林海葱郁、山花烂漫的地方时,被这里秀丽的景色打动,于是她从宝瓶中取出几滴圣水洒向这里,圣水落地就变成了奔流的岗曲河,而观音菩萨的一个分身也幻化为神石守候在这里,护佑百姓平安。 汤满河发源于汤堆龙潭,为地下泉水,自东向西流经汤满、吉衣、开古、布苏等村庄,最后至江东村居加村民小组流入金沙江。 吴西隆河发源于幸福村吴西隆村民小组,经克当、祖木顶、崩顶、三家村等村民小组,流至形朵村民小组与木茸河汇合,后与岗曲河汇合流入金沙江。 这些河流如血脉般滋养着尼西的土地,孕育出独特的峡谷风光与人文传说,最终汇入金沙江,为这片秘境增添了永恒的灵动与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