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这两个字,仿佛天生就带着一种悠远、沉静而又略带忧郁的气质。它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却又不只是一个节气,它承载了国人太多的情感与记忆,那些扫墓、踏青、插柳等民俗,都在这一个时节里得到了集中体现。 每逢清明,人们无论身在何方,总会想尽办法回到祖先的坟前,献上一束花、燃上一炷香,再送上无尽的思念与祈愿。而在此过程中,诗词的情感也得到了真挚的抒发。 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便是其中的经典之作。“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两句诗,几乎成了清明的代名词。想象一下,清明时节,细雨绵绵,那路上的行人,或许是匆匆赶路,或许是前去扫墓,他们的心情,又怎能不沉重、不伤怀呢?杜牧的这两句诗,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深沉的情感。 而同样是唐代诗人的宋之问,在被放逐的途中恰逢寒食节,他的《途中寒食》则更多地表达了个人的复杂情怀。“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阳人。”这几句诗,简单却又不失深沉,诗句中的每一个字,都像是他心中滴落的血泪。将诗人在路途中的孤独、寂寞,以及对家乡的思念,都表达得入木三分。 如果说前面的诗人更多的是表达了个人的伤怀与情感,那么元末诗人高启的《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则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忧国忧民的大情怀。“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在战乱之后,诗人高启回到故乡,看到的是满目疮痍和荒凉的坟茔,几家坟上还有后人来祭拜呢?这不仅是诗人的哀思,更是对时代变迁、历史沧桑的深沉感慨。这几句诗,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痛苦与无奈,都融入其中,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然而,清明并不仅仅是一个伤怀的时节,它也是一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时节。与这些伤怀的诗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描绘踏青、游春的欢快诗篇。历代的诗人,除了表达伤怀之外,也有许多描写踏青、游春的喜悦之作。这其中,晚唐诗人温庭筠的《清明日》可以说是非常有诗情画意的一首:“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诗中充满了对春天和生命的热爱,色彩鲜艳,生机勃勃。想象一下,清明时节,万物复苏,那清新的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一种生机勃勃的气息。人们走出家门,踏青游春,那美丽的景色,又怎能不让人心情愉悦、舒畅呢?温庭筠的这首诗,用简洁的语言,却描绘出了美丽的画面。 当然,清明时节的美好,不仅仅体现在那些明亮的色彩和生机勃勃的气息上,它还体现在那些含蓄而又深沉的情感之中。南宋诗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这几句诗,虽然没有直接描绘出清明时节的美丽景色,诗人却用细腻的笔触,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清明游春的欢乐,描绘了游人们在清明时节出游踏青的情景,笙歌处处,杨柳依依,好一幅生动的春游图。通过游子的寻春之行,以及梨花的盛开,让人感受到了那种淡淡的、却又非常真切的美好。 还有诗人程颢的《郊行即事》,诗中借清明游春之际,劝人珍惜时光:“莫辞盏酒十分醉,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诗人面对渐飘渐远的落花,想到了时间的珍贵,提醒人们要抓住眼前的美好时光,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刻,不要辜负了大好春天。 此外,还有一些诗句描绘了清明时节的民俗与风情。如孟浩然的《清明即事》中的“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描绘了清明时节人们扫墓、踏青的情景。而白居易的《清明夜》:“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则通过描写好风、胧月、碧砌、红轩等景象,烘托出了清明之夜的清新与宁静。 除了上述的诗人和诗句外,还有许多诗句也在描绘着清明时节的美好与深沉。它们或许风格各异、情感不同,但都体现了国人对于这个节日的独特情感与记忆。 又是一年清明节,我们此时正站在古人的情怀中,感受着古诗词中那无尽的思念与欢乐。让我们借诗人的一句话互勉: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在这个充满诗意的节气里,让我们放下繁忙的工作和生活,用心去感受古诗词中的那份深情和韵味,去缅怀逝去的亲人,去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 (作者 葛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