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山水篇 雪山巍峨 峡谷纵横 东旺的路 东旺四面环山,崇山峻岭,千岩万壑,在雪山峡谷中弯弯曲曲、密密麻麻的道路像蜘蛛网,蜿蜒于高山之巅。这些路是生活在这里的祖祖辈辈们用脚走出来,用双手开辟出来的,正如东旺谚语所说“地上本来没有路,人走多了成为路”。 道路种类很多,有叫“让阳”(藏语意为“羊路”)的羊肠小道,有叫“巴阳”或者叫“索阳”的(藏语意为“牛路”“牦牛路”),也有叫“达阳”或者叫“格阳”驮运物资的(藏语意为“马路”“骡马路”),还有更小的被叫作“洒阳”或“岁阳”的(藏语意为“禽路”)。不管是小到禽路的“洒阳”“岁阳”,还是大到驮运物资的马道“达阳”“格阳”,都是生活在东旺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用聪明才智开辟出来的,这些路在古往今来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造福于当地百姓。细分这些道路,顾名思义,“羊路”“牛路”是指在村子周边和山上的道路,有宽有窄,“禽路”是指山上比“羊路”更小的密密麻麻的小路,“马路”和“骡马路”是指驮运物资走向远方的大道——马帮路,去牧场的路叫做“祝阳”,抄近路的便道叫“阳通”。 东旺是一个典型的农牧业生产兼有的地方,既有低海拔河谷地区的农耕文化,又有高寒区传统畜牧业文化。河谷地带山高水长,人们利用东旺河两岸的台地开荒造田,进行农业生产、驮运粮食作物和肥料,在村子周围形成了很多运输道路;半山腰平地上开辟旱田,建庄房发展农业生产,不断地开辟连接村落与庄房之间的路;贯通自然村落之间往来的道路;为了农牧产品交换,打通了牧区和农区之间的通道。随着牧场和庄房的不断增多,道路也随之增多,形成了纵横贯通的路网,推动了农业、畜牧业的发展。 过去,东旺的道路运输极为不便,特别是通往外界的道路滞后。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生产技能的提高,东旺人民针对道路的险恶,路途的艰辛,创造出了一系列横跨天堑、翻越高山、涉水渡河的方法,解决了行路难于上青天的问题,排除了一道道屏障,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往来,甚至走出大山,走向外面的世界。东旺形成了以顺东旺河为主的南北贯通的两条纵线和东西贯穿的四条横线相互交错的“格阳”(人马驿道),东至翁水咒古塘、翁水央仲、翁上、纳格拉等地,直至香格里拉市区;南到巴拉格宗、尼西乡、得荣县瓦卡镇;西至得荣县巴日乡、乡城县白依乡,北到乡城县洞松乡、热乌乡,直至乡城县城。 在长期开辟“索阳”和“格阳”的过程中,东旺先民在不断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同时,用聪明才智,想尽办法开通屏障。在险峻的山岩地段开辟道路时,常常架设木栈道和开凿石栈道,可从悬崖上安全通过,这些栈道被遗存了下来。从前,别说炸药,就连大锤、钢钎都没有,在没有像样的铁制工具的情况下,东旺老一辈人们在悬崖上开出一条条道路,除了架设木栈道和开凿石栈道外,还采用一种土办法:“朵洒曲约”(烧岩碎石)来打穿岩石。也就是说,在开山筑路过程中,遇到挡道的岩石时,在岩石周围堆满木柴,先用大火烧,把岩石烧热后再用冷水浇,让岩石急骤冷却使其炸裂。“烧岩碎石”法无疑是受到了自然的启发,我们在野外打尖时,架起三个石头烧茶做饭,用完餐后要浇水灭火,常常会把水浇在滚烫的石头上,石头会发生爆裂。“烧岩碎石”法虽然没有化学炸药那样的威力,它只能炸裂小面积岩石,但对当时的开山筑路来说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