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文灿老师的书法作品。 ▲ 病中的李文灿老师依然乐观豁达,他懂音乐,识乐谱,退休后时常吹拉弹唱。 我初中时的语文老师姓李,名文灿,表字嘉灿,自号福库叟,是我人生中举足轻重的良师,也是不可多得的挚友。 我与李老师相识那一年还不满十三岁,时光须臾三十载,如今的我年逾不惑,而李老师已是古稀老人。三十年来,我与老师的师生情谊经时间的酝酿,历久弥坚,真挚醇厚。任桃李春风浸染芳华,我对李老师的敬仰之情引用颜渊的话说便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教育是一种影响,一个学生能遇到好老师是一种幸运,是一生的幸运。 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贾志敏先生说:“语文教师应该是个杂家,即半个编辑,半个作家,半个演员,半个书法家,半个演说家,半个剧作家……”这话用来说李文灿老师再合适不过,因为在我的印象中,李老师就是这样一个综合型的才子老师。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该是‘琴棋书画唱跳讲演’,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涉猎广泛方才能以有趣的灵魂吸引学生喜欢你的课。” 有首歌里唱道:“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教育是一朵花催开另一朵花,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的事业,当我走上教师岗位后,李老师依然是我教师成长之路上的引路人。他总是叮嘱我:“对课堂要怀有敬畏之心,要备好课,上好课,如果你这篇课文没讲好,可以下一次讲好,但是对这一届的学生来说,这是他在这个学龄段里唯一的一篇课文,没有上好就是老师造成的缺憾,无从弥补。”那些日子,李老师不断地鞭策我,激励我,要我重积累,敢尝试,他说,一个语文教师一开始就要重视专业根基的养成,要坚持多读、多写,从而积淀精神的底子。 工作调到香格里拉县第六中学后,我与退休居住在上江乡福库村的李老师住得更近了。他开始要求并鼓励我练字、画画,说书法绘画是内功,与文学紧密结合,可以促进语文教学,几方面相辅相成,就能提升教学能力。李老师还建议我多写作,他说语文教师要热爱写作,同时要重视写论文,他告诉我,写论文既能培植教师对教育的理性思维,又能提升实践能力,更能赢得职业尊严。在那之后,我经常动笔,写教育叙事、教育反思、教育日记,也经常写“下水作文”。这些还不够,他还把我带到毗邻的金江镇文化站,帮我申请加入“金江老年书画协会”,那一年,我才27岁。李老师的意思是金江老年书画协会是离我所在学校最近的书画组织,在这样一个圈子里才不至于在乡下散漫地荒废了自己的爱好和专长。每当协会里通知参赛参展时,李老师就会到学校找我交作品,当我以上课忙、买菜做饭带娃无暇顾及来推托时,他竟然帮我带孩子,逼着我创作。 当我获奖或者取得成绩时,李老师又开始鞭策我戒骄戒躁,内敛守拙。他给我题写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溯其泉源”的格言,教导我要耐得住寂寞,压得住焦躁,不争一时之短长,一步步扎扎实实地往前走。李老师称自己就是一个“笨拙的人,只不过做事能专心投入而已”。他的观点是:“人生要的是厚积薄发,越是想走捷径,越是走得不稳。”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渐渐领悟了什么是“文以拙见,道以拙成”的道理。老师的谆谆教诲,从少年到中年,贯穿了我的前半生。 每次向李老师请教,他都会倾囊相授。有一回,下晚自习后,我趁着月色走路去李老师家请教一个问题,李老师关掉电视给我分析讲解,密密麻麻的批注写满了册页的天头地脚,他的语速适当,解析形象,理至易明,让我茅塞顿开。当我戴着月光走回学校时,内心的充实滋生了精神的丰盈,看待周遭事物的眼力也细腻敏锐起来。更多的时候,我们都是打开话匣子,议论交流,多少次聊得尽兴,不知不觉就到鸡鸣,师母常早早就去睡了,她打趣说,李老师和学生在一起时话太多,听不动了。 如果有学生在家里留宿,李老师都要亲自给学生铺床,不让师母插手。他家的正房背后是一条小溪,彻夜淙淙水响,自带安眠效果,就算睡到日上三竿,他和师母也由着我们,从不催人早起。每逢杀鸡、煮火腿肉,李老师都会提前打电话叫我和他的女儿一起回去吃,时间长了,我与他们一家人都亲熟起来。老师的家人对我很好,特别是师母,有好吃的都会想到留我一份。师母是个勤劳朴实的农村妇女,厨艺好,特别是传统的中秋老月饼数她做的最好吃。这么多年,鸡蛋、腊肉、猪油、菜蔬,他们不知给我寄了多少,特别是父母过世后,他们在心灵上、物质上都给了我父母般的温暖。 李老师不仅对学生有爱心、耐心,还对学生心怀敬畏心。他常说青出于蓝,后生可畏,因为一个学生的未来有太多可能,让人不得不敬服。他还常念叨:韩愈在《师说》里说“曾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文灿老师的语文教学很注重研究策略和技巧,他擅长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引入他精心创设的情境当中,从而让人从思想上,心灵上被启发,被点燃,被熏陶和感染。他上的很多课都让我印象深刻。李老师还写得一手好字,他的粉笔板书规范清秀,一笔一画,一丝不苟,常有州县教育部门的领导、专家来听课,大家都对他的粉笔字赞不绝口。他懂音乐,识乐谱,吹拉弹唱样样行,有时上课还会穿插一段京剧样板戏唱段,或弹着三弦教我们吼“沙家浜”里的唱段,至今我还能哼几句:“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和“北风那个吹”就是李老师的功劳。 多年以后,站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我,时常会想起往昔李老师给我们上课的情形。 近年来,李老师身体欠佳,中风初愈不久又开始抗癌,治疗期间的李老师因服用靶向药物至头发、眉毛掉光,连十个手指上的指纹都脱落了。生命历劫一般地代谢着他的意志和精力,漫长的治疗过程需要一个老人生生地分分秒秒、朝朝暮暮、年年月月地去熬,这样的经历是无法用文章来形容和描述的,加上为儿孙后代操心磨肝,他偶尔也会脆弱忧郁。这种时候,我们就煲电话粥互相勉励,犹如少年时他坚定地相信我可以迎难而上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如今的我也相信我的老师能积极乐观地面对生命中的挫折和考验,我庆幸可以成为老师晚年的知音挚友,也为能给他一些慰藉和支撑而感到安心。 教师节来临,李老师的生日也快到了,近来通电话得知,这些日子他多半时间在尝试用行楷、行草和草书重新写几个经典名篇,相继写了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诸葛亮的《诫子书》、李白的《将进酒》等。李老师有些忧戚地说,现在不写怕以后写不动了。我问他:“如果我们这一生到最后只能带走一件经典作品离开,您会选择写什么?”他笑了笑反问我会怎么选,我回答会选择杨慎的《临江仙》,结果李老师沉默了一下说:“巧了,我也喜欢这一首,我写一幅《临江仙》给你寄来,你自己留着,不要给别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明代大学士、文学家杨慎的《临江仙》,借叙述历史抒发人生感慨,这首词仿佛是给《三国演义》量身定做。古人的情怀如此高远旷达,仿佛在启迪着我们的人生。生活会把所有的事都汇聚于我们的身心,要了解自己的内心,就要超越桎梏内心的束缚。天地悠悠,光阴渺渺,唯有自知者明,才能有大彻大悟的历史观和人生观。我们每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时间的长河中,方能点亮一盏心灯,散发一份光热。对此,我们何其有幸,在文学无用论充斥的今天,还能被山间的明月,江上的清风以及一首诗、一首词和一篇文章所感动,所支撑,所安慰。 李文灿老师高风亮节,秉性醇厚,为人方正,师德高尚。他的学生迪庆州图书馆馆长洪耀辉说李老师是“真正的君子兰”;学生“香樟阅读”的创始人李芬称他是“一个纯粹的人”。李老师的学生中不乏优秀的人才,有几位还是地方上的父母官。乡邻们说,李老师那些当官的学生来看望他时,问他有什么困难,李老师表示什么困难也没有,比起周围的老百姓,自己心满意足,啥也不缺。 退休后,时常有办红白喜事或者建新房的老百姓上门来请他写对联,七八副或十几二十副,他都用心写。老百姓的答谢随心随意,两斤苞谷酒或一包砖茶、几个鸡蛋,人家诚心送,他也领情接意。村民敬重李老师,时常陪李老师唠嗑或请教认字,末了,还被留在家吃饭。村里人喜欢他待人接物的谦逊,喜欢他的字,称他是老百姓里出来的先生。 《论语·述而》中有这样一则: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立德树人”。在李老师的身上,有老一辈文人秉持立德为先的精神根本,拥有大德、公德、厚德。躬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箴言,呵护着教育的良知。 今年春季开学前,李老师写了一副对联作为新年礼物寄给我:“教书之至乐传道授业解惑,育人则达焉立德积善修身。”这是李老师的肺腑之言,是他当教师一直践行的准则,也是他这辈子最看重的道与理,我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把这份珍贵的礼物挂在书房时时观瞻,自我勉励。 这就是我中学时代的语文老师,他带领着我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看到了一个教师的生命发展脉络,他让我明白文学可以让一个人在思想精神的领域发出怎样的声音。我敬仰我的老师,敬仰他不断探索的进取心,求知若渴的好奇心,坚如磐石的初心。我一定会珍视这个衣钵,不忘初心,坚定信念,投身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中去。 站在九月高秋的晴空下,我更加感念李文灿老师。回顾过往,我人生中所有意义重大的时刻都有李老师参与和见证,寸草难报春晖之恩,唯有砥砺躬耕,诚心执教,才能不辜负老师的培养。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