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巧食”寄温情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缪士毅 发布时间:2023-08-22 09:42:22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民间的“七夕节”,也称“乞巧节”或“女儿节”。每逢此时,在我的温州乡下老家,舅舅往往要给外甥送去七夕的应节食品——巧食(即巧果),此俗至今仍盛行不衰。

我乡下老家称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巧果为“巧食”,源自农历七月初七民间妇女向织女星“乞巧”的风俗。农历七月初七,是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这一天,乡下老家的家家户户都有吃巧食的习俗,而且会把巧食抛在屋脊上,让喜鹊来啄,寓意让喜鹊衔去巧食用以搭桥,帮助织女渡过银河去和牛郎相会,恰如当地童谣中所唱道:“七月七,巧食喜鹊啄”。在过七夕节时, 民间有上辈给下辈送巧食的习俗,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舅舅给外甥送巧食。

我乡下老家有一个传说:古时,有一姓朱的员外,其膝下有一子,名叫朱墨贵。朱墨贵少时尽管有“员外”这个父亲教育他,可总不那么聪颖。有一年农历七月初七,朱墨贵到舅父家做客,舅母便用面粉做成长长的饼条来招待,朱墨贵品尝之后,乞求舅母翌年的七月初七再做这长长饼条让其吃。同时,朱墨贵在舅父家期间,学到了平时在家中学不到的许多知识。朱墨贵回去后,朱员外发现儿子较以前聪明伶俐多了,于是,便将儿子朱墨贵改名为朱巧军。舅父母得知此事后,甚为欣喜。翌年,舅母将七月初七这天做的长长饼条取名为“巧食”,并由舅父送给朱巧军。从此之后,此传说在民间不胫而走,于是,七月初七上辈给下辈送巧食在当地便风行开来。此虽为传说,却给人们品味巧食平添了雅趣。

我老家的巧食是用优质面粉、蔗糖、猪油、食盐,烹制成长条甜饼,其形似指或舌,一指长的叫“单巧”,两个小指长的合在一起的叫“双巧”。不论“单巧”或“双巧”,遍体撒上芝麻烘烤而成的叫“麻巧”。更有的还在上面印有状元、魁星等人物花纹,以讨个彩头。那巧食吃起来又香又脆,惹人馋涎。

巧食,曾是好几代人的味蕾记忆。我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乡下农村,小时候,七夕节能吃上巧食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儿,要知道那时候除了过年过节,我们平时很少有零食吃。于是,每年我都期盼七夕节早点来,舅舅好给我送几盒巧食吃。舅舅曾在城里当过厨师,他最了解哪家糕饼店制作的巧食味道好,并选购最地道的巧食送给我吃。他还说,手工制作的巧食大多数是从父辈传承下来的,更加香脆可口,他送的巧食最能让我解馋,最能让我回味。

如今,手工制作巧食的人越来越少,并渐渐淡出市民的视线。尽管现在制作巧食大多不需要手工,但我却对以前手工制作的巧食念念不忘,这既是对舅舅的追念,更是对乡下老家传统应节食品——巧食的留恋。

随着岁月流逝,不知不觉中,我也在世纪之交时当上了舅舅,与我的舅舅给我送巧食的年代不同,我的外甥们一出生就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他们吃的零食已相当丰富,可每逢七夕,我还是按照乡下老家的习俗,给外甥们送去巧食。之所以这样,就是让后辈从小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记住像七夕节这样的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巧食虽小,却折射出博大的民族传统文化。七月七,送巧食,历久不衰,至今在我乡下老家人心目中仍具有无限的韵味。

责任编辑:邹金涛

上一篇:秋蝉晚唱

下一篇:低处的缤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