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格里拉市三坝乡哈巴村,赶集又叫逛街。对于赶集的印象,至今仍停留在小学时,那时候,村里去集市的唯一交通工具只有拖拉机,而且并不是每个去赶集的人都可以坐上它,一般都要提前一天预订座位,虽然拖拉机没有什么座位。于是,许多人选择步行前往集市,我家离哈巴村集市大概半个小时车程,以前,人们翻山越岭赶集是很常见的事。小时候和大人去赶集,虽然走路很辛苦,可到了集市上,依然有力气吵着要买一块钱的冰淇淋。 那时候的集市总是很热闹,尤其是夏天。夏天是收获的季节,哈巴村一带适合种植花椒。到了摘花椒时,我和妹妹都会帮母亲摘。母亲做事风风火火,摘花椒也是,叶子花椒一把抓。我和妹妹则慢悠悠的,比谁的叶子最少,于是,我们摘花椒是一粒粒摘的。花椒摘完便要晾晒,晴天时母亲会把花椒晒在院子里,然后出去干活。我的任务便是看管花椒,要时不时翻一下,还要防止鸡偷吃,下雨时要及时把花椒收回屋里。在赶集的前一天,母亲会把花椒准备好,第二天带到集市上售卖。在集市里,母亲总是背着一大袋花椒,向不同的收购者打听价钱,当觉得价格合理时才会卖掉。 核桃也是如此,我家的核桃很少自用,几乎都会卖掉。小时候,我很喜欢打核桃的日子。我家和大爹家共用一棵核桃树,打核桃这天,两家人都要去捡,午饭也在核桃树下吃,那时,玉米也成熟了,我们最喜欢玉米配着核桃吃,口感无比鲜香。不同于花椒,核桃还有一道去壳的工序。记忆中,爷爷奶奶每天晚上总要点着灯剥核桃,我也会剥,但只是无聊时消遣而已。当这些农产品变现后,母亲就会在集市上购买生活用品,实现另一种方式的自给自足。每次赶集回到家,母亲都会向家里报账,说核桃、花椒卖了多少钱,又买了哪些东西。 在每年的农历十一月初,村里会举行为期三天的骡马交流会。父亲喜欢去交流会,虽然他不买也不卖。许多人也和父亲一样,只是这个市场上的看客。大家坐在一起,对场子里的马评头品足。我每次跟去都会吵着要父亲快点离开,我不关心这些马最后的命运如何,只庆幸自己离开了这个吵闹的地方。 集市所在地也是我读小学的地方,读小学时我换了三个学校:一到三年级在家附近的小学里读书,但只能读到三年级,从四年级开始就要到村完小读,那时,村里到学校没有交通工具,只能在每周五下午放学时回家,周日又回到学校,来回都要走路。回学校那天,家人会准备好午饭,一般是煎饼和煮鸡蛋。那时贪玩,早上从家里出发,中午只能走到半路,我们每次都在有水的地方吃午饭,然后又继续赶路,下午两三点才到学校。在村完小读了两年后,州里开始集中办学,一个乡镇只有一个小学,我们就都去到乡里读书,也结束了我走路上学的时光。 后来小学毕业,我去县里读初中就再没去过集市,也再没走过那段山路。怀着对往日时光的留恋,这个假期,我再次去了集市…… 村里到集市大概三十分钟的车程,今年虎香公路修好了,道路宽敞平整。早上九点半,我和父亲、外公到达集市时,这里还没多少人,只有几家店铺开着。老板说我们来早了,还要等一会儿才热闹。十点,集市开始了它的一天。 小时候赶集总爱粘在大人身边,这次也一样,父亲要去榨核桃油,我就和外公一起赶集。如今,家里的核桃不再拿来售卖了,村里建了两家榨油坊,核桃都用来榨油供自家食用。 外公已年过古稀,在我的记忆里,每次集市外公都要去为家里的小卖部进货。到了集市,我们先去买感冒药,因为这些天村里感冒的人比较多,外公想买几盒药备着。我和外公赶集的目的不同,外公是为了买自己所需的物品,而我则纯粹是为了看看集市。 外公在一家门口摆满了农具和家用器具的五金店买了几件东西后,我们沿街继续逛。山乡的集市上,店家会把走俏的货品摆在门口明显的位置,可以看出,店铺经营具有明显的偏向性,这是迎合消费者的选择,乡村集市本就是为农民而开设的,也正是因为农民,集市才得以运转下去。 我们走进了一家民族服装店,虽说是民族服装店,但卖的都是纳西族服装。经过简单沟通得知,店里每年都会有新的款式推出,许多花花绿绿的衣服都是我没见过的,对店主来说,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相比,现实的经济利益或许是更为重要的,我们也无可指责。 随后,我们去了外公常年进货的店铺,购置了清单上的物品。集市上的店铺都有固定的顾客,这种关系很稳定。小卖铺可以说是集市的延伸,每个小村子里都会有一两家,可以勉强应付村民的日常生活所需。在我的记忆里,外公家一直都开着小卖部。每次去外公家,外婆都会给我拿一些零食,这也是我喜欢去外公家的一个理由。后来外婆去世了,家人都劝外公把小卖部关了,但外公一点也不听劝。小卖部一直以来都是外婆打理,进什么货也由外婆决定,外公跑腿。经营小卖部对于外公来说就是要守住和外婆的一生…… 集市上,外公会遇到外村的熟人。除了赶集,外公在大多数时候,都绑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交际圈也被局限在同村人之间。集市提供了一个与外村人社交联络的机会,可以联络老朋友,也可以认识新朋友。于是,一路上,外公时不时地要和朋友寒暄几句或互相取乐。对老年人来说这便是最亲密的联系了。 意犹未尽的我第二次去了集市。那是在腊月二十五,也即年集,过年前的最后一次集市。这次赶集,除了爷爷奶奶,我们一家人都去了。这天,我睡过了头,直到父亲推门而入我才醒来。我们出发时已经九点半了,十点才到的集市。和上次赶集不同,这次更热闹,街边摆摊的流动商贩也明显多于上一次,销售的商品亦是如此。 这次赶集,家人的主要目的是购买年货,我的目的还是在集市上转悠。由于是年集,集市上摆得最多的是米花糖、鸡蛋糕、各种口味的糖果等。集市也摆着许多蔬菜。由于季节原因,许多农村家庭蔬果较少,虽然平时有什么就吃什么,但过年也总要买些蔬菜的。集市上的蔬菜各式各样,有山药、红薯、辣椒、葱、蒜、生姜等等。有的蔬菜是当地农户自己种植的,比如山药,但有些反季蔬菜平日里是很难买到,只有从年集购买。 过年总要置办新衣服,尤其是小孩和老人。集市上也摆着各式各样的衣服,这些衣服没有明码标价,买卖双方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当双方都觉得对自己有利时,这种交易才得以完成,这是农村集市的一大特点。 赶集的人大多是吃过午饭才回家的,所以集市上的几家小餐馆生意很好,特别是清真饭店,除回族群众,其他民族的顾客也喜欢到这里吃饭。我和家人选择吃米线,等了很久才轮到我们,集市一直持续到下午三点,商贩们才逐渐开始收摊。 随着时代的变迁,去赶集不用翻山越岭,弟弟妹妹们也不用走路去上学了,村里建了花椒基地,母亲也不用背着花椒满街售卖,集市上还新建了几家超市,不远处的两个快递站门口永远人满为患。虽然小时候一块钱的冰激凌再也不见踪迹,可没人不喜欢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只能往前走,把记忆深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