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元宵节。这天,无论农村或城镇,都会张灯结彩,燃放烟花,用闹花灯、猜灯谜、跑旱船、扭秧歌、舞狮子、耍龙灯等一系列花样繁多的庆典活动闹一闹元宵。那么,古人是如何闹元宵的呢? 元宵节起源于汉代。汉文帝每逢正月十五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汉武帝也会在这天于甘泉宫举行祭祀“太一”的活动。这是正月十五闹元宵的雏形,所以比起后人,汉朝人观看祭祀活动的过节方式就显得有点单调了。到了隋朝,元宵节已经发展成为重大的节日。《隋书·音乐志》中详细记载了隋朝人闹元宵的情况: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唐代的元宵节更是盛况空前。据《明皇杂录》《岁华纪丽》等书记载,每年元宵,人们可以在长安兴庆宫前观看官方举办的大型演出。有唐玄宗亲自创作、排练的大型歌舞表演;有类似于现在的相声、小品等语言类节目的滑稽戏表演:弄参军、弄假官、弄孔子、弄假妇人、弄婆罗门等,语言诙谐幽默,表情滑稽有趣;还有杂技魔术类节目表演:绳技、高跷、踏肩蹈顶等,花样繁多,技艺高超。演出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精彩纷呈,高潮迭起,丝毫不亚于现在的春节联欢晚会。 宋代的元宵节,其热闹程度比唐代更甚,民间参与更加广泛。官方设有专门的灯市,张灯结彩,施放烟火,百戏竞艳,从正月十五到正月十九,持续五天。宋代诗人晁冲之就有“鹤降诏飞,龙擎烛戏,端门万枝灯火”的句子。人们聚集到灯市,观灯逛市,尽情狂欢。开封的首脑还要出来“买市”,即让随从将布袋里装着的纸币送给遇到的人众,每人数十文,意在祝福新年财源滚滚。皇室在皇城端门摆有“金瓯酒”,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可以享用到御酒。 随着社会的发展,明清时期狂欢喜庆的习俗更多,灯市上除了观灯猜谜和歌舞杂耍戏表演之外,又增添了戏曲内容的表演,也融入了各个地方不同的风俗。除了踏月赏灯、观看演出,妇女们还可以参加一种叫“走百病”的活动 ,她们穿着节日的盛装,聚在一起,或走墙边,或过桥,或走郊外,意在祛病除灾;另外,遇见寺庙,可以用手触摸寺庙大门上的门钉,这叫“摸钉”,求子添丁的寓意。既锻炼了身体,也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寄托。 当然,在欢腾的元宵佳节,借弛禁的良机,谈一场你情我愿的爱情,那是古代未婚男女对闹元宵的另一种诠释了。不管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还是“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岂止一个“闹”,或许也只有“疯狂”二字才能形容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