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记忆中,每当父母开始制作麦芽糖及其制品时,新年越来越近了。 居住在香格里拉市金江镇的人们每年从腊月二十就开始筹备年货了,除了上街购买春联、爆竹、水果、蔬菜以外,还有许多年味小食是人们自己动手制作的。在麦芽糖、饵块、糍粑、米糕、蜜饯等众多年味小食中,要数麦芽糖制品制作工序最为复杂,花样最多,也最受人们喜爱。尽管现在经济条件良好,父母制作的麦芽糖及其制品仍是我心底最牵挂的年味。如今,可以在市场上买到五花八门的麦芽糖制品,但父母依然坚持每年过年前亲手制作几样麦芽糖制品,让难得回家的儿女能够大快朵颐。 江边的麦芽糖制品大约有白糖、黑糖、米花糖、鸡蛋糕、脆糖、核桃糖等几种,每种的制作工序都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源于麦芽糖。 制作麦芽糖之前先发麦芽,这是制作麦芽糖的关键。母亲一般在农历十一月时选上好的麦子,将麦子在水里泡一天一夜后捞出晾在簸箕里,上覆潮湿的纱布,把簸箕放在温暖的地方,静静等待麦子发芽,其间要每天给麦子浇水,确保覆盖的纱布保持潮湿状态。一般经过半个月左右,麦芽长到一定长度后就可以把麦芽拿出来晾干磨成粉备用了。 熬麦芽糖之前,需要选上好的米,洗净并浸泡一夜。第二天,父母起得比往常要早一些,母亲早早把灶火烧好、把锅洗净,父亲则把泡好的米倒入锅里,加入大量清水熬煮,待米煮得稀烂后把火撤掉,往锅里加入适量麦芽粉静置个把小时,然后二人合力把米用纱布过滤一遍,再把过滤好的米浆倒入锅里,烧火继续熬煮。熬煮过程中的火候也很有讲究,刚开始时要用大火将米浆烧涨并不断翻腾,待米浆由清汤色变为黄色粘稠液体时就要将火改为文火。在文火的慢慢熬煮中,黄色粘稠液体会变得越来越粘稠,这时的黄色粘稠液体已经成了糖浆,空气中弥漫着香甜的味道,让人忍不住咽口水。随着时间的推移,糖浆的颜色越来越深,由开始时的金黄变成了棕色,用勺子舀一勺糖浆往下倒,会有糖浆薄片挂在勺子边上,这时麦芽糖的火候已足,可以出锅了。 小时候,每当年前父母熬麦芽糖时,我和妹妹都会守在旁边,舍不得出去玩,因为我们担心回来时麦芽糖已经出锅了,这样的话我们就会错过最美味的糖沫。爷爷总说糖沫不仅甜,还有止咳平喘的效果,因此每年熬麦芽糖,父母都会给我和妹妹一人舀一碗糖沫吃,这也成了我们在年前最期待的美食。由于小时候经济条件有限,熬制麦芽糖的原料大多是麦子、玉米、大米的混合物,这是我脑海里最甜的记忆。 吃过午饭,父母会再熬一锅麦芽糖,麦芽糖熬好舀出一部分后,他们会在锅里剩一些麦芽糖,继续用文火熬煮一会儿,然后不停搅拌锅里的麦芽糖。搅拌麦芽糖是很费力的活,这时全家大人齐上阵,父母和爷爷轮流搅拌麦芽糖,待挂铲的麦芽糖片非常轻薄且吹弹可破时,就到了拉白糖的最佳时机。此前父亲准备好拉白糖用的木棍。把麦芽糖舀到放有面粉的簸箕里稍微晾凉后,父母一人拿一根木棍,把麦芽糖缠在木棍上,在不停交换、拉扯麦芽糖的过程中,糖色变得越来越白,拉丝越来越长,劲道也越来越好,不一会儿,白糖就拉好了。我和妹妹迫不及待让父亲敲几块白糖下来含在嘴里,那丝丝甜味瞬间充满整个身体,我们都开心得手舞足蹈。爷爷还教我们一个白糖的特别吃法:把一大块白糖插在筷子的一端,将其在炭火上烤制,边烤边转动白糖,不一会儿白糖表面就会鼓起一层脆脆的糖壳,等糖壳变凉后就可以整个取下来,放到嘴里又甜又脆,还夹杂着炭火上烤过的独有的香味,那味道可谓历久弥新,让人难以忘怀。 一般在做好麦芽糖的第二天,母亲会粘米花糖和鸡蛋糕。米花糖是用烤熟的米花加适量麦芽糖,使米花和麦芽糖充分粘合在一起,在案板上定型后切片而成。鸡蛋糕的制作过程则较为复杂。鸡蛋糕食如其名,就是用鸡蛋和面制成的糕点。母亲在面粉里加适量鸡蛋、油和糖水,将其搅拌均匀后揉成面团,再将面团分成一个个小面团并擀成厚薄均匀的面片,再将面片切成长短、粗细基本相同的面条,起锅烧油,待油温适中时将面条放到油锅中炸成金黄色捞出备用。待所有面条炸好后,再像粘米花糖一样,将鸡蛋糕与适量麦芽糖混合定型,再切片装箱,这样鸡蛋糕就做好了。母亲说,鸡蛋糕味道好的关键在于鸡蛋、糖水、油和面的比例,鸡蛋和油放少了,鸡蛋糕就会硬硬的嚼不动,放多了则会太酥脆,一碰就坏,粘不起来。像母亲这样每年制作鸡蛋糕的老师傅能准确估算配比,做出来的鸡蛋糕香酥软糯、甜味适中,让人赞不绝口。 虽然制作麦芽糖及其制品工序繁杂,但父母几十年如一日不厌其烦地制作,将他们的爱融入到一块块麦芽糖制品中,甜蜜了我们一年又一年,温暖了我们平凡的每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