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克宗古城小炉匠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5-16 09:51:36

小炉匠这个称呼,始于何时不得而知,是香格里拉市独克宗古城一种手工业者的名称。岁月如梭,他们的身影成为了独克宗古城一段历史的写照。

上世纪80年代,在独克宗古城内有一批小炉匠。他们通常租借独克宗古城人家的当街房屋,从事火炉、斧头、镰刀等的加工制作,以此谋生。

火炉的使用在当时仅仅是火塘、土灶的辅助,独克宗古城以及周边村寨的群众,虽然对火炉的需求量不大,但对镰刀、火钳、斧头等工具需求量很大,这也成为了小炉匠们主要的收入来源。

打制镰刀、斧头,人们都希望称手,质量好。产品的质量反映出小炉匠的手艺水平也决定了他们的生计,所以,他们都很重视产品质量,每件东西都会认真把关。

除独克宗古城本地的小炉匠外,其他小炉匠大多是从外地来到香格里拉谋生的,他们有的还会带上徒弟,有的甚至举家迁移而来。独克宗古城的小炉匠,大多聚集在北门街归巴路的当街商铺,这里是进出古城主干道,客流量很大。

活儿轻松时,可以看见小炉匠师徒们慢悠悠地干活儿,火炉中的火也不会蹿得那么高。打制用具,关键是火候,这道最为关键的技术活,往往由师傅亲自把关,徒弟用力拉风箱,把炉火弄得旺旺的,师傅在一些并不关键的技术活上会抽空让徒弟练把手。

徒弟也就是趁这难得的时机,一边练手一边用心揣摩。有道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至于学徒要如何提高自己的手艺,就得靠自己在实践中多下功夫了。这种难得的悠闲,使得师徒能腾出时间,慢慢在火炉边熬上一罐茶水,细细品尝。

如果师徒二人有足够的雅兴,还可以切磋一番棋艺。在那个缺乏娱乐的年代,是一幅悠然入画的场景。

遇到活多而紧的时候,又是另一番景象。特别是临近青稞收割的季节,人们定制镰刀之类工具的需求增多,时间也紧。小炉匠们整个白天就得开足马力干活,有些时候夜里还得加班。

熬过这一阵子,小炉匠可以放松一阵。不过,这种放松不会延续很长时间。秋收过后,香格里拉的天气越来越凉,这时,独克宗古城人又得开始准备一年的柴火,那时没有油锯或是电锯,砍伐柴火主要依靠斧头和砍柴刀。

由于需求的人多,而专业铁匠少,还得靠小炉匠们帮忙。

虽说香格里拉的气温下降得飞快,不过,铁匠铺和小炉匠铺却是一幅热火朝天的景象。徒弟们拉风箱拉得手抽筋,但这活不能停,还得继续。这时,铁匠师傅或是小炉匠师傅的媳妇们,也会在旁帮忙,她们绾绾发髻,撸撸衣袖,发足劲儿猛拉风箱,在风箱作用下,炉火俞加欢腾。

除了新做的斧头和砍柴刀,人们还会送来因为使用过度而刃口已缺的旧工具,修复后继续使用。对这种开刃的斧头和砍柴刀进行修复,不需要太多时间和精力,小炉匠们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锻造新工具上,这种锻造过程,最能见证他们的技术。

忙碌过一段时间之后,客户们从铺中拿走自己所需要的斧头或是砍柴刀喊道:“啊嘿嘿,这把斧头(柴刀)就是好用。”从他们一张张洋溢出笑意的脸庞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手艺人技术的赞赏。

一回生二回熟,小炉匠也逐渐和独克宗古城人相熟起来。当地有句谚语“出门在外的人不容易,能够相互帮助是最好的。”每逢过节,独克宗人都会从自己家里拿出一些糕点或是其他食品,送给小炉匠品尝,算是一份节日礼物。某家人和小炉匠处得相熟了,还会邀请小炉匠参加自己的婚礼、乔迁等活动。面对独克宗古城人的热情好客,小炉匠也会回赠一把镰刀或是斧头,以表谢意。

随着时光的流淌,小炉匠铺也在发生着变化。后来,还出现了一种专门加工制作火炉的店铺,这种店铺取名为“火炉加工铺”,这种店铺的主要职责就是加工制作火炉。这种火炉和过去小炉匠们纯手工制作的火炉不太一样,是今天香格里拉居民家中普遍使用火炉的前身。

虽说是火炉加工铺,但除了切割铁皮需要使用电动切割机外,主要还需依靠手工完成,加工完成后,统一送到国营商店出售。

随着时光流逝,那些敲打斧头、镰刀、砍柴刀的小炉匠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火炉加工铺里生产火炉的师傅则渐渐增多。 

岁月的流逝,不仅改变了小炉匠的身影,也改变了独克宗古城的家居风格。独克宗古城的家居风格之一,就是在厅堂特定角落设置一个火塘。火塘在独克宗古城人的心中占有重要地位,这里往往是吃饭待客之所。后来,独克宗古城人在起房盖屋时,提出了一种新设计理念,正房和厢房(独克宗人也称之为灶房或是厨房),正房用于起居就寝,火塘位置由正房迁入厢房厅堂中。同时,现代明窗净几的厨房生活理念,也逐步被独克宗古城人所接受,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往常的火塘已经不能适应需要。在长期的火塘文化熏陶下,独克宗古城人在血液里融入了对火的热爱和依赖,一下子与火塘文化断绝联系,不啻于一种痛苦。又要适应现代文明理念,又要继承火塘文化该怎么办呢?于是,独克宗古城人便选择了铁皮火炉。

如今,在香格里拉城区,生产和加工火炉的店铺更多了,从技术而言与传统小炉匠生产的相比自然先进很多,但小炉匠的身影,成为了独克宗古城一种独特的风景,一段难忘的历史记忆。

责任编辑:卓玛拉初

上一篇:背老妈

下一篇:民间吹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