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微友给我发来了一个迪庆藏族老乡在昆明跳弦子舞的视频,进一步打听才知道,这些老乡大多是退休干部,他们每周都会在迪庆州驻昆办跳弦子舞。于是,等到星期四那天,我一早就挤上了公交车,专门去驻昆办观看弦子舞。 才走到驻昆办的岔路口,便听到一阵“嗡嗡”的弦子声。寻声上到二楼,推开会议室的门,只见一群穿藏装的男子和妇女正围成一圈,男拉弦子女挥长袖,又唱又跳,好不热闹,仿佛进入了糌粑味香、糌粑味浓的藏乡。这样的一幅场景给春城平添了一抹藏文化的色彩。 弦子舞,顾名思义,即有弦子伴奏的藏族歌舞。藏语叫“谐羌”。“谐”为歌舞,“羌”为跳,弦子叫“比央”,在汉族史书中称为胡琴。由于弦子像汉族人的二胡,有人就把弦子称为藏二胡。弦子舞广泛流行于云南、四川、西藏和青海涉藏地区。弦子舞的历史也很悠久,据学者考证,早在唐朝时,芒康藏族人就会跳弦子舞了。民间传说弦子舞是由巴塘人发明的,我不知道这种说法是否属实,但是巴塘弦子舞曲享誉涉藏地区是不争的事实。有人统计发现,仅流行于巴塘的弦子舞曲就达几千首,加上其他涉藏地区流行的曲目,弦子舞的曲目何止千万!可以说,弦子舞曲是保存最完好的藏族音乐“活化石”,是藏族民间音乐最大的宝藏。 我们迪庆也是弦子舞的重要蕴藏之地,也是云南流行弦子舞的主要地方。从最北边的羊拉乡、佛山乡到最南边的巴迪乡和塔城镇的藏族村寨,处处都是跳弦子舞的热土。本人故乡是藏、汉、纳西族杂居之地。藏族人爱跳弦子舞自不必说,但这里的汉族人不会讲汉语不会唱戏曲,跳起弦子舞来却不亚于藏族人;这里的纳西族人虽讲纳西话,但不会跳纳西族的《阿哩哩》,却热衷于穿藏装、拉弦子、跳弦子舞。各民族兄弟姐妹在这里和谐生活,弦子歌舞文化也在澜沧江畔闪烁,为弘扬、传承弦子文化作出了贡献。 节日、婚嫁、集会等重要的日子,是故乡人们欢聚一堂跳弦子舞的最佳时机。男女各站一边,围成一个圆圈,男拉弦子,女舞长袖,边跳边唱按顺时针方向绕圈。上一曲由男方领舞编词女方跟着唱跳,下一曲则由女方领舞编词,这就是俗称的一唱一和式。跳舞时的节奏快慢以弦子的快慢为准。除去些许古典曲目有固定的歌词以外,其余曲目的歌词都是即兴创作。弦子舞的音乐结构一般为二乐句,也有少数的四乐句,每句为6到8字。一种曲调由多段歌词反复演唱,歌词创作上,比喻生动、寓意深刻,抒发情感含蓄优美,陈述朴实自然。歌词内容大部分涉及迎宾、相会、赞美、情意等方面。弦子舞的音乐旋律明快流畅,节奏鲜明开朗,曲调高亢嘹亮、婉转多变,舞姿则刚柔兼备、变化多端。故乡弦子舞的舞步,除了最基本的走三步抬一步外,还有许多其他动作,有时人群聚拢在一起又四散开去、有时连续跺三脚、有时连续转两圈…… 在故乡,人们跳弦子舞时,无论跳哪个曲目、无论跳哪种舞步,都是不慌不忙、慢慢悠悠,男如雄鹰展翅,女如孔雀开屏。人们用舒缓的歌声和舞姿抒发积聚已久的豪情和喜悦,其实也是在为后面的舞蹈高潮做铺垫。慢节奏的开始也让周围跃跃欲试的人加入到舞蹈队伍中来,增强了舞场的欢乐气氛。慢悠悠地跳了几圈后就逐步进入了高潮。这时,领舞一方负责即兴创作歌词的人会说:“现在开始七桑甲比吓主了。”这标志着从下一段开始,舞蹈的速度都会加快,且一次比一次快。在这样激烈的歌舞中,有些人就开始败下阵来,而那些被称为“热根”的善舞者们这时才迎来可以充分展示自己高超舞蹈技能的欢乐时刻,他们如鱼得水,舞步越来越快、弦子越来越响、彩袖越挥越欢,让人眼花缭乱。在持续了一段时间后,舞蹈的高潮就结束了,舞场慢慢安静了下来,弦子悠悠地拉着,直到所有声音统一到一个音阶上,整场歌舞才算结束。 短暂的休息结束后,下一曲弦子舞又在“嗡嗡”的弦子声里开始了。如果上一曲是由男方领舞,那么这一曲则由女方领舞,反之也一样。我们前面说过,哪方领舞就由哪方负责即兴创作歌词。一般情况下,不论是男方还是女方,都有几个善于创作歌词的“老手”,他们才有资格充当领舞者。这些善于即兴创作歌词的领舞者学识渊博、见多识广、词汇丰富,且思维敏捷、反应神速,有丰富的临场应变能力,往往在对方唱跳的一两分钟内就要创作出下一段唱词的内容,迅速又小声地传达到自己这一方的每一个舞蹈者耳中,以保证下一段时众口一词,避免出现吐词含混不清的情况。 在故乡,人们跳弦子舞时还有些有趣的事情值得一说,那就是男方领舞一支曲目或女方领舞一支曲目时,加入其中的人既不会唱也不会跳,站在原地一动不动,就会被领舞一方的全体人员嘲笑。这时,被嘲笑的一方会显得有点尴尬,不过过会儿后,领舞的一方会选择一曲双方都会跳的曲目,以化解刚才的尴尬局面。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有时参加跳舞的人实在太多了,一圈根本容纳不下,就形成了圈中套圈的壮观场面。 另外,在弦子舞的队形排列上也很有特点,呈现出虎头蛇尾梯级式的排列,而这种排列是由弦子舞本身独有的随意性和包容性决定的。一般来说,跳弦子舞时,男的要会拉会唱会跳,女的也一样。但也不是所有人都必须二者兼备,二者兼备的人是少数,现实中只要会其中一二便可在弦子舞场上尽情欢舞,大显身手。舞场不会把你拒之门外。因此,在队形排列上就像这样:排在最前面的自然是那些唱跳都极其娴熟的人们,跟在他们后面的是那些善跳或会唱的人,再后边是都不太会但是感兴趣的人。小孩则排在大人的后面,按年龄顺序从里到外地排好。这种排列是约定俗成,这种水平和年龄梯级式的排列,既保证了弦子精英们的引领示范作用,又保护了广大初学者的学习积极性,使得跳弦子舞时,何时慢跳、何时提速、何时快跳、何时结束这些节奏速度牢牢掌控在弦子精英们手中,做到“龙头怎么摆龙尾就怎么甩”,整个舞场不会因为水平参差不齐、年龄大小而出现混乱的现象,保证了秩序井然。同时,这种排列还有利于一级示范一级,大人带动小孩,会跳的教不会跳的,客观上有利于人才成长,促使弦子文化能一代接一代地传承下去,保证弦子文化后继有人。我想,弦子舞的艺术之光在故乡闪耀了千年之久,这是否与它本身具有的大众化和亲和力以及这种特有的梯级式的排列有一定的关系呢? 以前没有电视、网络,故乡人民的主要休闲活动就是弦子舞、锅庄舞、唱“鲁”体民歌。但是锅庄舞更适合老年人,而“鲁”体民歌因旋律复杂,大众难以掌握,因此精通这两者的人少之又少。而弦子舞因其音乐简单动听,舞蹈动作简单易学,又有弦子伴奏,气氛热烈欢乐,且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深受人们的喜爱,可以说,逢年过节亲朋好友欢聚时必跳。跳的场地也不受限制,自家房子、村头甚至田间地头都可以跳,几个人到几十人都可以享受其中。 过去,故乡的弦子舞似乎与圣诞节风马牛不相及,但如今,一到圣诞节前后,村子里的人就开始拉弦子、跳舞,每个人都打扮得光鲜亮丽,吃蛋糕、拉弦子,翩翩起舞共庆佳节,东西文化在这里并行不悖。既喝酥油茶又喝葡萄酒,这是故乡的一道亮丽风景,也是故乡一张闪亮的名片。 的确,故乡的人们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不论藏族还是纳西族,都对弦子情有独钟。弦子舞也特别钟情于澜沧江西岸这片年年稻谷飘香的坝子,陪伴故乡的人走过了千年时光。在时间的长河中,弦子舞总是与欢乐和喜庆相伴。当社会动乱或大灾大难降临时,它会淡出人们的视野;当社会迎来和谐稳定、发展进步的时候,它又会光临我们的生活。越是社会繁荣、越是国泰民安,它越爱光顾我们的生活。 如今,从故乡的茨中村到整个澜沧江和金沙江流域的藏族村寨,直至州府,弦子爱好者们化整为零,经常几个人聚在某家的火塘边,喝着青稞酒,拉着弦子,交流经验,切磋技艺。而当遇到喜庆聚会时,他们又化零为整,组成规模可观的弦子舞队,在会场载歌载舞,一展风采。从云南迪庆到西藏芒康,从四川巴塘到青海囊谦,到处活跃着英姿勃发的弦子舞队,处处荡漾着弦子的优美旋律。在各地开展的业余文化活动中,弦子舞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没有广场舞和其他业余文化活动的村组,弦子舞常会一枝独秀;在广场舞非常盛行的县城和乡镇,弦子舞也仍然占领着半壁江山;在与各地的电视电影、扑克麻将的竞争中,弦子舞也是“三分天下有其一”。更使人兴奋的是,很多地方的党委、政府因势利导,不惜花重金举办弦子文化节;有些地方则利用网络举办拉弦子大赛;还有些地方把弦子文化引进学校,请老师教学生拉弦子,让学生在课间操时跳弦子舞。德钦县云岭乡的永久、查里顶、斯永贡等自然村,自发组织了村弦子舞队,他们除了经常在本村跳弦子舞外,还经常到其他乡村去演出,以弦会友,交流经验,已经在澜沧江一线小有名气。永久村的弦子舞队,今年曾应邀到维西县城和塔城镇表演,受到当地人的热烈赞扬;明年,他们还将应邀到四川涉藏地区表演……不论政府还是民间的这些做法,无疑都对助推迪庆弦子歌舞文化的发掘、传承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弦子歌舞文化在社会主义文艺百花园里进一步茁壮成长、繁荣兴旺的“生长素”和“壮骨素”。 写到这里,笔者的脑海里突然闪过“歌舞升平”一词。是的,“歌舞”和“升平”两个词常常并列出现,那是因为“歌舞”和“升平”两种事物常常连在一起出现。只有太平盛世、升平气象的年代,才会出现处处莺歌燕舞的喜人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迪庆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人民过上了小康生活,人们一心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用弦子舞歌颂党的领导、歌颂今天的幸福生活、歌颂各项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寄托美好的愿望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然而,美好的生活才刚刚开始,弦子歌舞方兴未艾。随着祖国迎来前所未有的政治清明、百业兴旺、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崭新年代,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故乡将变得更为美丽,弦子将拉得更响,弦子舞也将跳得更起劲、更热烈、更欢乐、更豪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