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乱不管”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殷著虹 发布时间:2021-10-11 09:43:38

在香格里拉市三坝乡哈巴村,“乱不管”是当地方言中的口头禅。这里人说的“乱不管”,和我们习惯说的“乱不管”不仅有区别,还有着本质上的差异。比如说,主人家里请客,做了一桌的好菜,却要谦虚说是“乱不管做的”。席间寒暄问候,主人还会对客人说:“请乱不管地吃。”由此可见,他们说的“乱不管”既有无拘无束的含义,还有着谦和厚道之情。如此“乱不管”的客套话,还道出了意味深长的真情。

说到哈巴人的“乱不管”,笔者还知道两个和“乱不管”有密切关系的有趣故事。

故事一:

曾经有一位姓张的补鞋匠,挑着担子转悠在哈巴村一带。一天张鞋匠来到了以腊湾(当地一个自然村),可他吆喝了半天,却没有招揽到一个修鞋补鞋的人。转眼到了午时,饥肠辘辘的他没个落脚点,便靠在一棵大树下叹息。

忽然他看见一户农家飘起了炊烟,断定那屋子里一定有人,便打算上门去问个话。心想如果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还能吃到一顿午餐。

张鞋匠敲开农家大门,迎他的是一位花白胡子老人。老人知道张鞋匠半天没找到活做,动了恻隐之心,便请他进屋喝茶歇息。

张鞋匠放下担子环顾四周,随老人走进了厨房,见火塘上架着的铁锅里翻滚的面汤便垂涎三尺。老人猜想他一定是饿了,便盛了一大碗递给了他。

接过热腾腾的面汤,张鞋匠连忙道谢。

老人说:“出门人不必拘礼,乱不管地吃吧。”

饥饿难当的张鞋匠哪顾得什么叫乱不管的。端起面汤就大吸一口,顿时被烫得面红耳赤。他竭力掩饰被烫的痛苦,立即仰起头来,眼睛直愣愣地看着房顶。面汤在他嘴里翻滚了一圈后,随他伸长的脖子滑进了肚里。而他却不好意思把头再正回来。

此刻,聪明的张鞋匠发现房梁下吊着一只竹篮,灵机一动,便找到了借口:“老人家,你家这个竹篮编得好呀,是谁编的呀?”

老人知道他尴尬,便随口回答:“是俄子里(当地另一自然村)人乱不管编的。”

“俄子里在哪里?离这里远不远?”聪明的张鞋匠聊上了天。

“俄子里不远,到这里嘛就一趟。”老人不紧不慢地回答。

可老人刚说完,却让张鞋匠羞愧难当。无地自容的他认定老人是在嘲笑自己。说的分明就是“饿死你,来这里一烫”(当地方言“俄子里”与“饿死你”语音相近)。于是他立刻放下手中的碗筷,一趟溜出了老人的家门……

还真是:“饿鬼鞋匠本姓张,一口吞下热面汤,烫得面红耳又赤,从此不敢进村庄。”

故事二:

一位外来生意人住在哈巴村,人称方老板。方老板性格开朗、爱开玩笑,村里人很喜欢和他打交道。

方老板租用了一户人家的房子开店铺,生意忙碌时,便时不时地到房东家里吃饭。房东家知道他吃饭从不挑食挑嘴,也就不把他当外人,家里吃什么就让他吃什么。

而方老板很懂得知恩图报,又总是投桃报李帮助房东家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由此他们客主间很亲近。

一天,房东家准备用新采摘的野棉花做粑粑。所谓野棉花,是当地一种野生植物,开花时芬芳馥郁,花絮如纤维丝状。野棉花虽不艳丽,却可以揉进面团里,做成风味独特的粑粑。

房东家把做好的野棉花粑粑摆上餐桌,准备吃饭,正巧方老板不约而至。女主人见他到来,一边说“来得早不如来的巧;来得巧不如吃的好”,一边忙着为他添碗加筷,请他上桌吃饭。

方老板说:“今天的粑粑闻起来很香。”

女主人说:“乱不管地吃哟,没有啥子好菜,就几个干粑粑。”

当方老板拿起粑粑咬过一口后,咀嚼中觉得味道与往常不一样,便掰开手中松软的粑粑瞅了瞅。只见粑粑里竟然是棉花丝状的纤维,于是疑惑涌上心头,便问:“这粑粑里装了什么东西呀?”

女主人笑了,他知道方老板平时爱开玩笑,便对他说:“今天我和面做粑粑时,面和稀了,没有干面粉,干脆把我的旧棉褂子的棉花抽出来和进了面里。”

本来说的就是笑话,哪知方老板却信以为真。面对野棉花粑粑,他哪里还能吃得下去?于是他强忍恶心,立刻起身抱拳,向房东一家作揖告别过后,大步走出了房东家。

尽管此后方老板知晓野棉花粑粑的实情,但却心结难解。而在那乱不管的语境中,他也不好意思再去村里人家吃饭。

正是那:“棉花粑粑香又香,房东笑话欠商量,欲解心结随乡俗,还望方君常来往。”

也正是民风依旧,乡土气息。哈巴村乱不管的口头禅始终丰产丰收。它如同悠悠的乡音,又好像绵绵的乡愁,还就是村民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责任编辑:泽仁拉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