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视野与文化情结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何侃 发布时间:2021-03-03 10:41:45

翻阅张国华(柏玛泽仁)新著《一个藏族记者笔下的文化情怀》,不由地想起30年前一次未能成行的采访策划。

那是在我完成《迪庆藏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统稿、参与创办《迪庆报》一年、担任云南日报迪庆记者站首任驻站记者近两年的时候,我在调研和采访中感到:位于青藏高原南缘包括滇川藏结合部的康巴地区自然奇特、风光壮丽,尤其是民族历史和文化不仅独特丰富而且魅力无限。就与时任迪庆报总编辑马向东、时任云南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和吉昌相商,初步策划了“滇川藏边区纪行”的采访方案,计划1991年初夏实施。可惜计划没有变化快,春节刚过,一个电话把我调回云南日报夜编部上夜班,从此过上“暗无天日”的日子,一干20多年直到退休,留下了再也没有机会完成“滇川藏边区行”的遗憾……

引起旧事重提,是因为张国华(柏玛泽仁)本身就是香格里拉土生土长的新一代藏族新闻记者和文化学者,其新著《一个藏族记者笔下的文化情怀》所反映的内容主要来源于滇川藏边区,讲述的多为该神奇地域的历史故事、文化神韵、人物风采,诸多篇章拨动了我的心弦,引起了久违的共鸣。更为重要的是,我从这些作品中窥见他孜孜不倦追求的新闻视野和文化情结。

视野和情结,由生活环境与成长过程中的诸多因素决定,即环境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阶层文化以及多元文化碰撞,都会在成长的个体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张国华(柏玛泽仁)生长于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洛吉乡尼汝村藏族牧民家庭,从小接受藏族语言文化教育,读小学才开始学讲汉话,中学教育是在县里和州里接受的,1987年9月考入西南民族学院(今西南民族大学)藏语言文学专业,1992年7月参加工作,先后涉及地方志编撰、统一战线、工商联、媒体等工作。当过16年的通讯员,包括国家级、省级和地州市媒体的通讯员。2008年10月调到迪庆报社担任副总编辑,正式从事专业新闻采编工作。

早在少年时代,张国华(柏玛泽仁)就开始跟着父亲学习藏文,在山村参加各种藏族民俗活动,耳濡目染藏族民俗文化;小学阶段,他接受了藏汉双语教学;中学时期,他完整经历了初中和高中教育;大学五年,他完成了藏语言文学专业的国民教育。参加工作后,无论是参与编撰《迪庆藏族自治州州志》,还是做统战工作、工商联工作,他都坚持学习、研究和探索。修志期间参加编修《迪庆藏族自治州州志》《迪庆藏族自治州宗教志》等10 部志书;做统战工作期间撰写了数十篇调研报告和论文,填补了迪庆在《中国统一战线》没有发表过文章的历史空白。从事新闻工作12年来,他在用心用情做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同时,努力对民族文化、藏学进行学习和研究,在办好《迪庆藏文报》的基础上开创了发展藏语媒体新局面;策划、编审藏汉媒体数千个版面和页面,上千篇(幅)藏、汉双语文稿、论文和摄影作品先后在国家、省、州级的报纸杂志上发表。28年来共获国家、省以上的新闻或其他奖项上百次。同时,完成《迪庆民俗文化》等多部合著或个人专著。

在成长过程中,在学习积累里,在研究探索时,张国华(柏玛泽仁)逐渐形成了自己追求和努力的方向,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新闻视野和文化情结。与迪庆老一辈藏族文化学者饶阶巴桑、希洛嘉初、李兆吉、勒安旺堆相比,他精通藏文、熟悉新闻专业,具有前者所欠缺的新闻视野和新闻敏感。而与迪庆第一代藏族新闻工作者蒋鹏(曾任新华社重庆分社副社长)、赵有义(曾任云南人民广播电台民族新闻部主任)等相比,他一直扎根在家乡香格里拉,又具有专业的藏族语言文学知识,以及长期热爱和研究藏族文化特别是滇川藏边区藏族文化的情结。我以为,张国华(柏玛泽仁)在其新作中体现出来的这种视野与情结相融的精气神,是难能可贵的。

以新闻视野观照滇川藏边区的民族、文化、民俗、人物以及与之相关的生产生活历史变迁,让人们通过其作品观察到了民族以及文化之根在时代前行中的继承弘扬、发展变化,观察到民族文化新的魅力和吸引力。要就此进行深入挖掘和报道,他选择了特别报道为主的形式。如其所言“顺应时代发展,新闻写作诞生了新闻性、社会性、故事性、深刻性和艺术性融为一体的特别报道”,其“以深度、力度、广度、厚度、精度取胜,针对同一新闻事实或同一主题,从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的报道,在广度和深度上挖掘事件的新闻性和故事性……”因此,他长期致力于用新闻通讯体裁的特别报道、人物通讯等来报道古老而焕发生机的民族文化。多年来,他深入田间地头、雪山草地、深山老林,远到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等地区,深度体验文化、感受文化,用独特的视角采写了50 多篇以文化为主题的长篇特别报道。特别报道代表作《古老的盐井千年的盐田》《在香巴拉文博中心感受藏族文化》《细说迪庆春节》《百年俄亚古寨风采依旧》《德钦书松尼姑寺的笑声》《欢腾的香格里拉五月赛马节》《德格经院记忆》《去鸡足山领略信仰文化》等,不仅有古老的文化之根之源,还有现代的文化传承弘扬;既有共性文化,又有个性文化;重点突出藏族文化,也不乏其他少数民族文化。

对于人物报道,他认为迪庆是信仰宗教的少数民族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少不了宗教界代表人士和民族上层人士的社会作用,他们在不同时期、不同年代担当的责任给我们留下了一段段闪耀的印记。他人物通讯的选题循此而行,形成了鲜明特点。代表作品《历史上迪庆的三位噶丹赤巴》《第三世松谋活佛》《第三世更觉活佛》《第三世崩主活佛》《第三世向·初称江楚活佛》《斯那定主从千万富豪变“亿万负翁”》等,选择最能代表香格里拉藏族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的迪庆名人,娓娓动听地讲述他们精彩的人生故事,实事求是地阐释他们对历史、文化、宗教、社会发展的卓越贡献,通过对他们人生轨迹的展示,呈现了时代进步与民族文化不断扬弃、相融合相促进的崭新风采。

注重新闻敏感,以新闻视野选题,以新闻笔法写作,在新闻媒体刊播,古老的民族文化便在增强传播力和感染力过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以新闻视野来做民族文化报道,而又以特有可贵的文化情结始终贯穿于自己的成长、生活、工作、事业和作品之中,两者的有机结合,扩展了思维空间,拓展了研究探索,逐步培育和形成了“一个藏族记者的文化情怀”。

从张国华(柏玛泽仁)作品的阅读里,我们可以强烈感受到,这种文化情怀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是缘于热爱。通过人生各个阶段的学习积累,历经各种环境氛围的熏陶,他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热爱民族、热爱祖国,热爱藏族文化、热爱中华民族文化。

第二是致力于传播。前述其所采写刊播的数十篇特别报道、人物通讯、舆论监督稿件,便是兢兢业业传播藏族及其他民族文化的不懈努力。

第三是专注于研究。从《我与藏语文的故事》叙述中我们看到,二十几年来,他一直坚持学习研究藏族文化,可谓成果颇丰。无论是《细说迪庆春节》《猴年闲话藏族猴文化》《兴起中的影视藏学》,还是《评述藏族格言诗》《多种文化兼容并蓄 客观展示藏族家庭》《汉藏新闻翻译关键在于遵循翻译标准》,研究颇有创意,观点颇有建树,科学地阐释和丰富了诸多藏文化元素。

第四是倾力于探索创造。首先,他在办好《迪庆藏文报》的基础上,先后参与创办了香格里拉藏文网、迪庆藏语传媒微信、迪庆藏文手机报、香格里拉藏语App 平台等5 个藏语媒体,走在全国涉藏地区前列,为藏语、藏文化传播打造了全新的载体平台。其次,他出版了一批著作,为新时代香格里拉文化添砖加瓦、增光添彩。参加编修了《迪庆藏族自治州州志》《迪庆藏族自治州宗教志》等10 部志书。完成了《迪庆民俗文化》《故乡的记忆——尼汝藏族民俗文化》等多部合著或个人专著。再次,以探讨和推介藏语言媒体的形式扩大藏语言及藏语媒体文化的影响。例如《藏语媒体在迪庆的发展》《发展中的藏文报纸》《让古老的文字在指尖上飞跃》《突出香格里拉特色 办好迪庆党报副刊》《突出地域民族特色 提升藏文报的影响力》《关于藏学研究与媒体传播的几点思考》《谈论党报藏文网》等。这些探讨和推介,丰富了藏语媒体文化,更是在传承传统民族文化基础上的扩展和创新。

真情拥抱高原雪域火热生活,真心书写滇川藏甘青文化神韵, 新闻视野与文化情结相融相促相生结出了累累硕果。张国华(柏玛泽仁)几十年来的这些探索和创造,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作者系云南省记协驻会副主席、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原总编辑、云南省文联原副主席)


责任编辑:李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