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是中华民族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节日,每到节日这天,人们都会把酒言欢,举家欢庆。千百年来,重阳浓郁的人文底蕴一直氤氲在优美的诗章里,一些节日习俗也被流传了下来,成了中华民族灿烂民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登高:在古代,民间在重阳这天有登高的习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古人所指的登高,没有特定所指,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相传此习俗始于东汉,唐代更有许多文人在登高之际,留下了许多意蕴深远的登高诗,除抒发人生情怀外,还涉及重阳习俗的描写,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其中的名篇。 吃重阳糕: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做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佩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京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1989年,重阳节被政府定为老人节,使这传统佳节赋予了更多尊老、敬老的内容,并为整个家庭和社会注入了更多的亲情和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