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历年有着古老的历史,相传,西藏的历法约始于公元前一百年左右,由前藏雅隆地方的一个名叫噶莫帕玛的人,根据月亮的圆缺,初步推算出了日、月、年,后来人们把它称为《噶莫帕玛历算法》。那时的新年初一,相当于现在藏历的十一月一日。藏历年的正式使用,是在九百五十多年前,即农历丁卯年(公元一0二七年)开始的。后来雅隆地区农业逐渐发展,每当庄稼成熟并收获一次后,农民们便要举行一次聚会庆祝丰收,后被定为“以麦熟为岁首”的物候历。现在,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在西藏林芝地区秋后麦子丰收人们欢庆节日的场面。 根据藏历理论,每32个半月应闰一个足月,这样藏历年与农历春节的日期就形成了一个特定的“三年循环”。简单来说,即头一年相同,到第二年差一天,第三年差一个月,如此反复推算,所有周期即在这三年内循环。其实,这跟汉族人民推算农历和阳历有相似之年,即藏历新年初一和农历大年初一完全重合、相差一天、相差一个月或相差一个月零一天。这样的推算方法也与世界上其它国家的历法推算时间的准确性不谋而合。 藏历新年是高原地区最富有特色的节日,如同汉族人民的新年,西方民族的感恩节。藏历新年在2010年5月18日,被选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它同样承载着藏族人民积极面对生活,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每个民族都有着极其重要和隆重的文化节日,其中包含着待人接物等方面的一些风俗人情。藏历新年是藏族文化及西藏高原等藏族聚居地的地域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晶。 汉族人民的新年习俗,以南北方为界,北方气候寒冷,饮食也“快、准、狠”,就是我们常说的相对于南方地区饮食文化的精细,北方相对要简单、量大、热乎。 同样身处高原偏北的藏族人民,气候更为恶劣,饮食也相对简单,并以地方特色为主,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藏族饮食文化。 一进入农历十二月份,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新年所必须的事项。无论农村地区还是牧区,男女老少都要折腾一番头发,男子剃头,女子洗梳发辫。在藏族的意识里,梳洗打扮则表示来年吉祥如意。如果男子留长发过年,女子不梳洗发辫过年,则表示因家庭事故而心中带有悲痛而无心梳妆打扮。然后,清扫住宅村寨走道、田坎地角,而清扫天花板及烟囱时需择吉日,比如3、5、7、9等。除购置吃喝玩乐的年货外,家家户户都要制作一个名叫“切玛”的五谷斗,“切玛”和麦苗要供奉在神案正中,祈祷来年五谷丰登。“切玛”即在绘有彩色花纹的木盒左右分别盛放炒麦粒和酥油拌成的糌粑,上面插上青棵穗和酥油塑制的彩花。 临近节日,妇女则需要精心制作“卡赛”。“卡赛”的品种花色常常成为女主人勤劳、智慧和热情的象征。“卡赛”是一种油炸面食,分为耳朵形、蝴蝶形、条形、方形、圆形等各种形状,裹以砂糖,涂以颜料。既是装饰神案的艺术品,又是款待客人的佳肴。 除夕这天,藏族人民都会在房顶插上崭新的经幡。用白色涂料画上在大门、房梁和厨房等场所画上吉祥图案。除夕夜晚,全家老小围坐火塘边吃一顿例行的“古突”,类似汉族新年的团圆饭。“古突”是用面屹塔、羊肉、人参果煮成的稀饭。当然,随着信息与交通的不断发展,我们也能看到很多少数民族节日的餐饮中也逐渐融合了其它民族的饮食。 现如今,各族人民之间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各类节日饱含着浓厚的民族情感。同时,也继承着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