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神川”的历史话题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杨增适 发布时间:2019-05-08 09:31:20

    说到历史上的“神川”,总离不开吐蕃王朝。关于“吐蕃”的准确解释,《现代汉语词典》有载:“吐蕃(tufan),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在今青藏高原。唐时曾在我国境内建立政权。”这里说的“建立政权”即指吐蕃王朝。

    吐蕃,古音读作“tubo”。“蕃”与“博”读音相同,因藏族从古至今自称“博”、“博巴”。吐蕃王朝最早发迹于今西藏山南雅隆地区,而后向北发展。公元七世纪初,松赞干布(约568-650年)统治时期,逐步用武力兼并了青藏高原的苏毗、羊同、附国、白兰、党项诸部。此后,吐蕃与唐王朝发生持续百余年的武力冲突,曾两度攻克安西四镇,长期占领甘肃河湟地区,往南其势力直达滇西北。

    唐仪凤三年(678年)吐蕃大相悉若多布率兵攻下西洱河(今大理洱海一带),“由是西洱河诸蛮皆降吐蕃”。(见《册府元龟》卷1000)。是时,吐蕃在金沙江上架铁桥,设铁桥十六城,驻蕃兵数万统辖诸蛮夷部落,迫使南诏臣服。此后,吐蕃凭借铁桥之险、神川之要、盐池之利,经营滇西北地区。至贞元年间,南诏与吐蕃渐生裂纹,矛盾迭起。贞元十年(794年),唐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趁机拉拢南诏,促使南诏与唐朝重归于好,受唐册封的南诏王异牟寻毁铁桥,取铁桥十六城,俘其五王,降其众10余万,断绝了与吐蕃的交往。吐蕃势力被迫退出滇西北地区。

吐蕃王朝经营滇西北一百多年间,这一带发生了足以左右历史发展进程的一个又一个重大事件,如今仍有研究探讨价值,以借史明鉴。

    何谓“神川”、“神川都督府”?

    公元七世纪末,吐蕃在金沙江上架设了铁桥之后,遂在这一地区设置神川都督府,派兵驻扎,强化统治。于是,唐书中便出现了“神川都督”一词,人们也就把“神川”与“铁桥”联系起来,称吐蕃铁桥为“神川铁桥”。按此推断:“神川铁桥”即架在金沙江上,因而“神川”便是“金沙江”了。史籍中出现了“(金沙江)唐时谓之神川”的记述,直至清代《西藏图考》还称“金沙江古名丽水,一名神川”。这种误称后被诸多学者沿用。

       其实史书大都认定,“神川”并非为江河名称,而是区域名称。试举几例:一、《蛮书》载:“及剑川矣罗识与神川都督言语交通,时傍与其谋,俱求立为诏。谋泄,时傍被杀害。矣罗识北走神川,神川都督送之罗些城”。文中“神川”为地名,不是江名;二、《云南诏蒙异牟寻与中国誓文》载:“然吐蕃神川、昆明、会同以来,不假天兵……”文中:“神川”与“昆明”、“会同”一样,是地域名称;三、《旧唐书》载:“贞元十年正月壬辰,南诏异牟寻大破吐蕃于神川,使来献捷”。文中的“神川”指吐蕃神川都督府辖地而非江河;四、《新唐书》也载:“吐蕃盛屯昆明、神川、纳川自守”。如此以 “川”为地名在史籍中不时能读到,如把剑川以东的丽江坝叫“三探览”或“桑川”、巨甸叫“九赕川”。德钦霞若一带叫“弄视川”等等。

    关于“川”的解释,任乃强、曾文琼二位先生在《“吐蕃传”地名考释》一文中提出的观点得到学术界认同:“川字,今人每以为其义为河流。古义不是如此。中华造字时原是表达有河水贯穿的冲积平原”。事实上,唐代史籍不论《蛮书》还是《唐书》中所记载的“逻娑川”“跋布川”“剑川”“馈川”“桑川”“会川”“弄视川”和“纳川”等名称,均非江河,指的都是一个地域或山间平坝。有的地名至今仍在沿用,诸如“剑川”“邓川”“东川”“宾川”等等。

    今维西县塔城镇辖境内以启别村为中心的地域,古称“喇普”,后多写为“腊普”。《维西县地名志》载:“腊普,藏语神川”。按地理地形“神川”有被解释为“神谷”,也是顺理成章的。地名是历史形成的。但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有些地名会消失,有些地名因居住民族的迁徙而演变,有的则一直保持着古老的名字,只是读音译字书写不同而已。民国时这一带设其(宗)腊(普)区,1958年成立腊普人民公社,都沿用老地名。尽管后来改称“塔城镇”,而民间至今仍称其地“腊普”。神川——腊普,这并非偶然的巧合,而是历史地名的延续。古时腊普和其宗是吐蕃在滇西北地区的战略要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贯穿塔城境的腊普河全长70公里。河东端与金沙江交会处便是其宗村,吐蕃铁桥就架设在这一带。因此史家认为这一带就是神川都督府所在地。这一结论在其宗古地名中可找到根据,其宗村原名“杰布顶”,藏语含义为王族驻地,这个古老地名显然是因历史事件形成的。而神川都督杰布顶王族的管辖范围应包括今迪庆州、丽江市、兰坪县、剑川县、鹤庆县及四川盐源、盐边等地。

    公元680年前后和公元703年,吐蕃军队两度征服西洱河地区,周围的乌蛮(麽些蛮、施蛮、顺蛮)、白蛮(弄栋蛮)和裳人(汉人)等部族纷纷投入神川都督辖境,受其管辖、保护、册封和调遣,于是人口倍增,到贞元初年(公元785年前后)已达16万人左右,其中乌蛮8万多,白蛮和裳人1万多,吐蕃6万左右。臣服的各部酋长,吐蕃均赐“告身”委以重任,命统率其部服从调遣。“吐蕃地方行政组织和军队组织完全一致,属民通过军队和行政合一的原则组织起来。这就是出则为兵,入则为农为牧”。(仁青:《吐蕃法律初探》)这一时期由于吐蕃、南诏修好,铁桥上下农业发展、人口增加、市镇初步形成。

    关于“都督”官职,《辞海》“节度使”条目有解释:“唐初沿北周及隋旧制,于重要地区设总管,后改称都督,总揽数州军事”。“都督”在汶江《吐蕃官制考》中论证,这一职务原为“万户(长)相当于节度使”。故《蛮书》卷六又称“神川都督”为“铁桥节度”,与“腊城节度”(在台登北谷)、“曩贡节度(在康定一带)”、“西贡节使”(在理塘一带)等,统属于吐蕃大相(论)管辖。

    唐代吐蕃的中央官制有相(大相、内相和小相)、“论”(大贡论、次贡论等多种)。地方官制中有万户长、节几城官、千户、信使、将军、宗教法官和占卜师等近20种。为了区别官员等级,设告身制,最上者为金、玉,次为银、虎皮(颇罗弥),最次为铜、铁。将这些物质以文字形式涂嵌在方圆约3寸的褐上,挂于臂前,即为“告身”。溯其源流,应是吐蕃仿唐代官吏制度,加以改造形成,据《南诏德化碑》和《新唐书·南诏传》记载分析,天宝十年和贞元初年的神川都督府万户长兼大防御使分别为论著赞和论纳舌。前述“论”为中央级官员,为何神川(地方官员)竟为“论”,可见其地位之重要。

    铁桥真有十六城?

    神川都督府治下有十六城,对“城”应作何解释呢?其实,唐代的城并非简单意义上有墙的城堡,还有“州”或“地区”之意。“铁桥十六城”是指16个州。州官即“刺使”,为都督属下管理一城之官员。在吐蕃12个等级的告身制中为黄铜告身,故又称“黄铜告身刺使”。州官吐蕃语称“节几”,也是一城之主的意思。节几多由吐蕃人担任。也有个别乌蛮酋长担任节几的。

    铁桥十六城,除东城、西城是以铁桥相对方位命名,其余各城应包括当时吐蕃节度所辖区域内各蛮居住之地。为何认定东西二城是与铁桥相对而得名?先说东城,《中甸县志》载:“(东城)位于铁桥北5公里五境仓觉东部山崖,距金沙江约1公里,坐落山顶,东南面临悬崖,西为缓坡,地势开阔,城堡为藏式碉房建筑布局,北部顶端三间为5×5米,第二至五楹横向三间,直向三间,为5×3米,共12间,接着再顺山崖建房一排,长约88米,再顺山崖砌筑石墙长约310米,呈防守之势,左方山丫口有大道顺山腰连接铁桥,显系为吐蕃一重要屯兵之城堡。大部分墙垣已倒塌或被拆毁,仅留基址”。西城位于东城对面,即今玉龙县塔城乡塔城关,遗址亦存。东西二城由吐蕃军驻扎,其余各城包括一个较大的范围,分别为:磨些蛮所居之昆明城(今盐源)、大婆城(今永胜城区南部)、小婆城(今宁蒗县城区白渠坝)、探览城(今宁蒗县永宁镇)、三赕城(今丽江市古城)、罗婆九赕城(今玉龙县巨甸镇)等。施蛮、顺蛮所居之城:野共川城(今鹤庆县南姜邑)、廊婆川城(今鹤庆县城平坝)、剑川城(今剑川县城)、剑寻城(今剑川县沙溪)、罗眉川城(今兰坪县)、牟郎共城(今营盘街)、傍弥潜城(今弥沙井区)、聿赍城(今维西)。

    神川铁桥位于何处?

    神川铁桥位置前文已作简要交代,不妨再加引文论述。据《蛮书》卷六载:“铁桥城在剑川北三日程。川中平路有驿。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南诏异牟寻用军破东西两城,斩断铁桥”。又《元一统志》卷七载:“铁桥在巨津州之北,其处有城,亦名铁桥城。吐蕃尝置铁桥节度于此桥……异牟寻叛吐蕃,断铁桥之后,自此桥废,基址尚存”。《滇系》卷五之一亦曰:“铁桥在(巨津)州北百三十里,跨金沙江……今有遗址,其所跨处皆穴石溶铁为之。冬月水清犹见铁环在水底”。从上述史籍可知神川铁桥位于今玉龙县巨甸镇北约30里处的塔城乡所在地北4里许的金沙江上。今临其地仍见距此地不远有“塔城关”,其北有“宗古”遗址尚存,与江面垂直距离约700余米。“宗古”藏语为“上城堡”,显然是位于铁桥上游而命名的。这一带即“铁桥东城”,对岸塔城关为“西城”。神川铁桥在历史的几度嬗变中早已荡然无存,其遗址也已破毁殆尽,但有蛛丝马迹仍可辨识踪影,存留在江东春独附近江岸的石梯、平台及江心的照壁石等遗迹,还能依稀看出它的历史面目,作为军队重要设施的凶险奇绝。

    谁是铁桥的建造者?

    神川铁桥是世界上建造最早、跨越最大的铁索桥。关于神川铁桥的建造者,“传云隋开皇中史万岁所建,或云蒙氏(南诏)阁罗凤叛唐与吐蕃结好(而建)”。(见明《云南图经》卷五)近年还有学者提出“丽江纳西族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铁索桥”的论点。

    其实,上诉三种说法都难以成立。神川铁桥的建造者,就这是它的经营者——当时崛起于青藏高原的吐蕃王朝。

    一、“史万岁建铁桥”之说:隋开皇间(595-596)党项反,调刘哙之、杨武通往镇,史万岁继后用兵,故唐《云南志》卷一有“苏荣为刘、杨、史开路先锋在石门关凿石劈道”的记载。然苏荣所凿石门,远在戊州(今四川宜宾)石城山,并非神川铁桥附近的石门关(塔城关)。故“史万岁建铁桥” 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

    二、“阁罗凤建铁桥”之说:南诏对滇西北的经营始于天宝年间(745),此前这一地区被吐蕃占领。待南诏兴起之时,神川铁桥已高悬金沙江之上数十年。故南诏首领阁罗凤不可能是铁桥建造者。

    三、“纳西族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铁索桥”之说,更有牵强之嫌。南诏时,纳西族先民(磨些蛮)只不过是这小王国成员之一。纳西族成为“人资富强”的强大民族,是在十三世纪尤其是木氏土司向明朝皇帝纳贡借机扩大实力之后。试想隋唐时麽些蛮在吐蕃大军压境甚至将南诏腹地据为己有的形势下,有能力染指神川,架起世界上第一座铁索桥吗?即便有能力也不会主动设桥引渡别人来管辖自己。

    吐蕃王朝在公元七世纪六十年代后,北部、东部军队活动取得巨大胜利。天宝十年(751),南诏阁罗凤附吐蕃,受封“赞普仲”(弟王),吐蕃为了管理麽些蛮等部落,在铁桥城设神川都督府,神川铁桥在强化吐蕃统治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它的建造者无疑就是它的经营者吐蕃王朝。

    藏文史料记载,吐蕃“惟以淬沥”为业,早在“上丁二王”的止贡赞普和补代公杰时代,雅隆地区的手工技术就十分发达,人们已能伐薪烧火为炭,还能熬皮制胶,开采铜铁矿冶炼金属,并在江河上架设铁索桥。近年在工布地区曾发现古代冶炼遗址。《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中也有这样一段记载:约在公元703年,赞普赴南诏,在漾濞江上架铁桥,以翻越点苍山,奇袭大理城。吐蕃既能在漾濞江上建铁桥,当然也能在金沙江上建铁桥。所以,史学界认定神川铁桥为吐蕃所建,并非无稽之谈。


责任编辑:安永鸿

上一篇:家 访 记

下一篇:雪山格桑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