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结婚成了家,每年辞灶也就是包顿饺子、烧烧纸,家乡的辞灶就成了美好的回忆了。 辞灶的第一标志性物件就是“灶马”。 “灶马”是村里人的通称,习惯叫贴“灶马”,其实它是一幅木版年画。很早以前是黄纸做底黑笔画,画的上面是一匹马,那是灶王爷骑着上天用的,腊月二十三这天要把它剪下来烧掉,叫“发马子”,现在“灶马”的色彩斑斓多了。马的下面是年历和二十四节气表,里面还附带着几龙治水、财神坐向等字样。整个版画的中间是灶王爷和灶王娘娘的古装像,有的上面画的是一男一女,有的上面画的是一男两女。最下面画的是灶王爷见到玉皇大帝的情景,众神仙载歌载舞,吹笙吹笛,迎接灶王爷的到来。画上面的马被剪去后,剩下的这部分画就贴在有锅灶的墙上,有的贴在门后,我家的贴在我娘房间的那个大方镜下面,可能是为了看节气表方便,不用下炕了。 很早以前的“灶马”是不用特意去集上买的。每年一进腊月门,就会有三三两两的妇女,臂弯里挎着个黑色人造革包,在村里挨家挨户的串游。包里的东西用包袱包着,很神秘的样子。她们进村民家的时候很小心、很谦恭、很有礼貌,进门就是婶子、大娘的一顿称呼,然后就言归正传:“婶子,你家要灶马请财神不?”下面村民的回答可是有规矩了,这是财神啊,谁敢不请啊,最重要的是不能把“请”说成“买”,那是对、灶王爷、财神爷极大地不尊重。于是家里还没请的,就赶紧掏出五分钱请一张,放在箱柜的顶上。有的已经请了的,就说“我家已经请了”,或者“我家已经好多了”。我娘好说话,觉得人家来趟也不容易,基本上是来了就请。 俗话说:“辞了灶,年来到。” 辞灶前的那个大集早早的就有了浓浓的年味了。张鲁大集是逢五排十,腊月二十的大集就被年味染红了,红对联、红福字、红灯笼、红筷子。 母亲一上集,先是买“糖瓜”,这也是辞灶的标志物,说是给灶王爷粘住嘴巴,以防言多必失。然后再去置办菜、鱼、豆腐、肉一类的东西,辞灶那晚上得包饺子、做碗用来摆供。 到了辞灶那天的晚上,父亲在摆供桌上点上蜡烛, 烧上香,等母亲把下好的饺子也摆上,他就去烧纸和灶马了。有一次我正好在父亲边上,听到父亲在嘟囔着啥,心里好奇,就想问个究竟。父亲把脸一沉:“回屋去,小孩子少说话!”吓得我乖乖地爬炕上吃饺子去了,但心里老觉得是个心事。第二年再过辞灶看到父亲烧纸我就不问了,而是竖着耳朵仔细地听,总算让我听明白了,父亲嘴里念叨的是:“灶王灶王上天堂,少说坏话,多收五谷杂粮。”原来,父亲是在祷告祈福呢!祈祷来年老少平安、五谷丰登、有个好收成。 小时候听父亲说, 辞灶,就是送灶王爷上天。关于这个节日,民间有很多传说。我个人认为,灶,与人的吃息息相关,没有了五谷杂粮,灶王爷也就下岗了。民以食为天,传说中的灶王爷去跟玉皇大帝说的那些好话,应该是代表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腊八煮,把年数”,回想起家乡的辞灶,仿佛回到了那个有父亲、母亲的辞灶的夜晚,心里满是亲切、满是温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