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吴军 在古代的时候,那些留存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书籍曾经遭遇过一些令人叹息的厄运,可以说,书籍的命运也是充满坎坷,艰辛无限。 先说书籍在秦朝遭遇的厄运。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推行郡县制,把天下分为36郡,这些郡由中央政府委派官吏进行治理。但是,当时有一些儒生(也就是读书人),大力主张继续推行殷、周时期的分封制。这些儒生以《诗》《书》中的文字记载为依据,建议秦始皇废除郡县制,而是把天下之地分封给皇子和功臣,使其为诸侯,这就是所谓的诸侯制。这其实是一种倒退而不合时宜的政治主张。这时,秦朝的丞相李斯批评儒生是在尊古而非今,是各尊私学、诽谤朝政。于是,秦朝就采取措施,大肆焚书。当时,“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全部送交政府有关部门“杂烧之”。儒生们若是聚在一起谈《诗》《书》,就要斩首示众,若是有人敢以古非今,就灭族。而且,有儒生藏书三十日不烧者,就罚他去修筑长城的工地上干四年苦力。秦始皇焚书是古代书籍的第一次悲惨遭遇。 秦始皇的大肆焚书,不仅烧毁了自战国以来形成的百家争鸣、自由民主的学术空气,而且把自夏至秦两千年的文化、思想的结晶都付之一炬。 不过,秦始皇焚烧的书籍只是民间的私人藏书,而秦朝政府的藏书,则是在项羽入关后火烧阿房宫时焚毁的。 到了公元前190年,西汉的皇帝汉惠帝刘盈解除了秦朝对于书籍的禁令,为书籍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保证。到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很多过去被禁止的书籍才开始在民间流通。汉武帝在位时,广开献书之路,百年之间,国家的藏书积如丘山。汉昭帝、汉宣帝、汉元帝、汉成帝这四个皇帝继续奉行汉武帝推行的以儒学为一尊的文治政策,进一步完善了政府对于书籍的典藏工作。为了统一保管和检索国家的藏书,公元前26年,汉成帝命令刘向带领一些知识分子做校书工作,刘向校书19年后死去,他的儿子刘歆继承父业,终于编成了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国家藏书的目录学术著作《七略》。《七略》一书真实反映了西汉的书籍之盛,它著录的书籍分为6大类、38种、603家,共13219卷。书籍经过秦火焚毁、项羽再次焚毁之后,经西汉上百年的搜集,又能如此之盛,实在是了不起的。同时,经刘向父子校写的新本书籍,也被统一存放在汉王朝的国家图书馆“天禄阁”中。 公元8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不久,农民大起义爆发。公元24年,赤眉军与更始军在长安激战,汉朝的宫室被焚,使得“礼、乐分崩,典文残落。”《文献通考》中说:“王莽之乱,焚烧(书籍)无遗。”西汉上百年对于书籍的辛苦经营,几乎全被焚毁。 东汉光武帝刘秀极为重视藏书工作。《后汉书》上说:“光武中兴,爱好经术,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采术阙文,补缀漏遗。”在刘秀的号召下,王莽之乱时携带图书隐匿林野的学者“莫不抱负典策,云会京师。”公元25年,刘秀迁都洛阳,当时,“经牒秘书”这些书籍装满了两千余辆车。后来,汉明帝、汉章帝等东汉皇帝继续征集遗落民间的书籍,东汉的国家藏书最盛时“书增三倍,以其数计之,当为六千余乘。”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公元190年,董卓挟持汉献帝西迁长安,临行前,董卓纵兵大肆烧掠,书籍再次惨遭厄运,“典策文章,竞共剖散。”董卓的士兵把用绢帛抄写的图书拆开,大的粘连起来,做成车的帷幔和顶盖,小的则制成口袋。运抵长安的书籍,只有30余乘。公元195年,董卓的部将李傕和郭汜对长安进行屠城,随后,又在城中混战,使得“符策典籍,略无所遗”,当时东汉政府的藏书,惨遭焚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