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桑央宗 在晚清至民国年间,我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有一群女子,他们将头发像已婚妇女一样自行盘起,以示终身不嫁、独身终老,死后称净女,是古代中国女性文化的一种。在滇西藏区的小中甸一带,也有这样一群女子,她们终身不婚,生活在母家。这些女子都出生于过去的富贵人家,一般家中老大为女孩,被留在家中当家招女婿,接下来的第二个女孩本地藏语被称为“江”,他们终身不婚。“江”之后的第三个女孩称为“阿旺”,“阿旺”也终身不婚,衣着上并无什么特殊,并且被默许同别人有自己的小孩,只是谁也不知道孩子的父亲是谁。 “不婚”习俗 珠江地区的“自梳女”终身不婚是一种自我的选择,但是藏区无论是“江”还是“阿旺”,他们的出生顺序直接决定了一生的命运,一般是由于家中缺少劳动力而被父母留下。小中甸乡团结村申科顶村民小组的七林奶奶过去是大户人家,民主改革前她家每一代都有“江”和“阿旺”。她告诉笔者,“江”和“阿旺”都是依附于母家生活的,在家中的分工有所不同。家中的第一个男子会被要求入寺为僧,但同时他们也需要在母家负责一些生意,主要是做一些茶马古道上的生意。家中当家的姐姐和姐夫可能是掌家之人,仓库的钥匙、做饭分食以及家族的生儿育女任务由他们负责。“江”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所有家务、下田干活等都主要由她完成,而“阿旺”则主要负责一些家中的手工制作。“过去根本没有什么商店,家中的所有东西都是自己制作的,所以‘阿旺’就主要负责家中布料(主要是麻布和牛羊毛料)的纺织。”七林奶奶说。 “自梳女”一般都是离开母家自寻生活,只有老了才会回到母家养老,或同一些相同的姐妹为伴养老。但是这里的“阿旺”和“江”终身不婚都是在为自己的母家付出,依附于这个家庭,年老也需要母家后辈养老。听老人讲,她们当中一部分人其实日子并不好过,年轻时,为母家付出很多,老了之后要依靠自己的侄儿侄女养老,要是侄儿侄女不孝顺,他们的老年生活就会很不幸。七林奶奶说她外婆的妹妹就是“江”,大家叫她“登登”,她记得,过去回外婆家的时候,家里的侄儿侄女就让年老的登登单独住在院子里,当时老人几乎每天都只能吃藜麦。别看藜麦现在是养生的食物,可是过去因为没有精加工,会因中毒而导致脸肿起来。所以在七林奶奶印象里,登登的脸一直是青肿着的。 跟“江”相比,“阿旺”的人生多了一个选择,因为被默许在外同别人有孩子,因此会有一部分“阿旺”待到孩子长大后分家出去自己过,或跟着女儿一起出嫁,让自己的老年有所保障。至于孩子的父亲,除了她们自己无人知晓,她们也绝对不说,当然对于这些人,村里的人也并不会另眼相待,因为大家都能理解她们。 “不婚”另有他因 我之所以注意到这样一个群体是因为我外婆的姐姐(我们称为姨奶奶)就是终身未嫁。今年年初,姨奶奶去世,我向母亲询问姨奶奶终身未嫁的原因,妈妈告诉我:“姨奶奶和外婆的母亲早逝,父亲再娶,又有了很多子女,姨奶奶是家里的老大,因此成为了家中的主要劳力。”舅姥爷也曾经说起藏族人家都是老大当家,姨奶奶作为老大一直认为自己需要当家。在姨奶奶那个年代,婚姻都是家庭包办的,到了适婚年龄,会有家中的父母或长者帮着张罗说亲,但是因为家中子女众多,条件又太艰苦,姨奶奶的婚事就被疏忽了。后来家里父亲去世,姨奶奶和外婆便离家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姨奶奶比外婆大十岁,她们的母亲去世时,外婆年纪还很小,姨奶奶对于外婆而言更像是母亲。所以在姨奶奶的心里,她也希望能够同外婆生活在一起。外婆二十岁出头,因为上了几年学被分到中甸的工厂里上班,姨奶奶过了几年一个人的生活,等到外婆遇上外公回乡结婚后,姨奶奶就一直与外婆一起生活,虽有一些适合的人可以结婚,姨奶奶也没有考虑婚姻,而是选择同外婆生活在一起,外婆去世后一直与当家的小姨生活直到90岁去世。 “不婚”女子的内心 这些“不婚”女子一辈子到底以怎样的心境生活着,我现在无从问起。只是听七林奶奶说,她们一般都比较顺从这样的“被选择”,因为在过去那样以家庭小农经济为主的生活方式下,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决定她们离开母家就难以生存。对于养老,她们只能选择相信自己的“侄儿侄女”会对自己好的。就像七林奶奶的姨妈在同自己的姐姐吵架的时候经常说的话就是“我不嫁是因为我不想嫁,我老了,我的孙女肯定会为我养老送终的。” 而姨奶奶这个走过近一个世纪的老人,面对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知对于婚姻有什么样的认识。我从来没有听姨奶奶谈起,只是听妈妈说,有一回大姨赌气说了一句“我不想结婚”,姨奶奶就语重心长地劝说大姨,一定不能有那样的想法,婚姻对于女人很重要。 “不婚”习俗的破除 这样的习俗起于何时,不得而知,但是建国初期,迪庆进行土地改革,封建农奴制度被废除,这种由于历史经济原因形成的文化就被打破,尤其是“江”和“阿旺”这样被迫留家的习俗。七林奶奶说,“那会,世界为这些女子打开了婚姻的大门。”那之后一部分年纪还小的“江”和“阿旺”成家了,但仍有一部分因为家中来不及张罗,年纪大了的就找不到人家,仍然以传统的方式生活。七林奶奶的姨妈那会就已经40岁左右了,所以也就没有结婚,一直在母家生活。 土地改革之后,虽然人民翻身做主,但是生产力整体水平仍然低下,人民的生活还是很艰难,所以仍然需要一部分女性选择成为“阿旺”和“江”,为家庭的劳动生产出力,可以说,“阿旺”和“江”是在一种社会的转型期,人们基于自身经济状况理性考虑的结果,这在客观上起着解决实际困难的作用。 村子里我见过的“江”和“阿旺”很多都是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左右,他们的一生经历了社会体制的巨大变革,她们经常谈起过去的生活,告诉年轻一辈过去的生活有多辛苦。但是她们更惊叹如今的生活,姨奶奶经常就说:“现在的生活变化真的太大了,过去我们根本想不到可以住这么大的房子,会有电视。最重要的是我们这样没有孩子的老人,国家还给我们钱让我们养老,这在过去是根本没办法想象的。”七林奶奶在给我讲她姨妈的故事的时候,也不止一次地说:“过去我们根本吃不饱穿不暖,更重要的是,过去女性几乎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人生,现在你们真的很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