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畔巨甸行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羊瑞林 赵尚珍 发布时间:2018-09-20 09:34:17

★羊瑞林 赵尚珍

8月,云南多雨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我从昆明一路西行,从大理折向北,回到了鹤庆金沙江边的朵美。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家乡,放下疲惫的身心,顿觉心旷神怡、神清气爽。

在朵美住了几天,我又背起行囊,踏上行程,继续北上。我此行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到高原上去寻找父亲当年的足迹。解放初期,我的父亲参加了鹤庆第三批援藏大队,从朵美赶着马帮,北上支前,给42师126团等部队驮运粮草,为进藏部队储备下各种物资。巨甸、维西、中甸、德钦、乡城等地都留下了父亲当年的足迹;二是到香格里拉看望一位革命老人,老人叫赵尚珍,今年七十八岁了。当年他在鹤庆参军,站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42师126团的行列里。1959年部队赴藏区平叛,爬雪山,过草原,他和战友们一起同那些凶残的叛匪进行殊死搏斗。在毛主席、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浴血奋战,他们胜利了,百万农奴迎来了翻身解放,他们把奴隶社会埋葬了,为藏区迎来了和平发展的好时光。

他带着一身的伤病,和战友们从雪山草原下来,归建丽江县金沙江边的巨甸营房。在这里,他们开展大练兵运动,积极为反侵略战争苦练过硬的杀敌本领。全团干部战士人人学游泳,1964年7月在巨甸汹涌的金沙江水里,干部战士武装泅渡成功,而且不伤一人一马,不丢一枪一弹。师团为此专门写了武装泅渡成功的报告,此报告逐级上报,最后被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手上。毛主席看了很高兴,专门作了批示,这就是著名的“八·六”批示。在这个批示的鼓舞下,126团又武装泅渡了云南澜沧江、怒江、红河、洱海、滇池等江河湖海,都获得成功。全国全军的游泳运动从此也开展得如火如荼。

在巨甸驻扎的日子里,赵老在领导的关怀下,收获了巨甸姑娘田文芳的爱情。随后的五十年光阴里,他们相濡以沫,共度风雨。如今,儿女孝顺,他们仍幸福地生活在那块燃烧过青春的雪域高原上。

到了香格里拉,住在小妹家里,我很快和赵老取得联系。见面后他带着我逛了古城,参观了建塘镇公堂,当年贺老总带领红军长征到达中甸后,指挥部就设在这里。现在又在镇公堂地下四周修建了红军长征博物馆,集声光电为一体,真实地再现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革命精神。每天这里都有大批的游客来参观瞻仰学习。赵老还带我去参观了松赞林寺、烈士陵园、古城历史博物馆和大龟山公园等地。

8月1日下午,香格里拉市顺城书城的老总杜顺林驱车载着赵大哥和我,出了中甸城,向西一路疾驰。到了尼西乡,顺着弯弯曲曲的新二级路下到山箐里再顺山箐左侧的双车道下到江边,沿着金沙江的左岸下行,到了五境乡已是下午19点。肚子也饿了,我们在路边找了一家饭店吃饭。吃过饭继续下行,暮色中,我们到了上江乡,杜顺林来过,找到一家旅店,住了进去。洗了澡就睡下了。

这天沿江而下,看见两岸的山真高。因为是雨季,金沙江水很浑也很大,在峡谷中汹涌澎湃地向下游流去。下到江边就觉得热起来了,因为江边海拔低的缘故。沿途还遇到许多塌方,但都被养路工人们用机械挖开一条道,保障了道路的畅通。金沙江上也架了好几座桥,方便了两岸人民的往来。

8月2日一早,起床洗漱后,到上江街上吃过早点,我们又驱车沿江上行,过上江大桥来到了江的右岸,下行几公里来到了玉龙县的巨甸镇。

巨甸在金沙江的西岸,这里是一个富饶的小坝子,稻谷和玉米长势很好。从金沙江的下游来到上游,真有“君住江之头,我住江之尾。人隔水不断,共饮一江水”之感。巨甸和朵美相比,虽然都在江边,但朵美没有这里平,朵美是在一个缓坡上;气候也比巨甸热,朵美出产甘蔗,而这里不出产甘蔗。

我们来到了他们当年的营区。现在是从玉溪新平县迁来的林业局的住地。那一排排整齐的营房还在,只是主人变成了林业单位的人了。团司令部政治处办公室还在,门檐顶上的五角星内八一字样还红艳,只是那些身经百战的老首长已寥寥无几,健在的都进入军干休所了。我认识的郭振龙老政委也是年近九十的人了,2014年8月6日,我在赵大哥的推荐下在昆明参加126团的纪念毛主席“八·六批示”发表五十周年的老兵联谊会,那天郭政委给大家讲话,他八十几的人了,还精神抖擞地站在台上,声如洪钟。他问:“参加过1964年武装泅渡金沙江的举手!”参会300多人中台上台下只有10余人举手。

随着时光的流逝,往事如烟飞去了。当年北上抗日长征渡过金沙江的英勇红军也不多了,当年爬冰卧雪同叛匪展开殊死搏斗的军人也很少了,当年大练兵运动中奋臂击水参加武装泅渡的军人也少了。他们留下的,只是千万过着幸福生活日子的后代!

有几位林业局的同志来和我们攀谈,知道是126团的老战士来故地重游,也夸奖战士们精神可嘉。他们还说每年都有些126团老同志故地重游,重走当年的当兵路。赵大哥指着屋后青翠的山腰说,那里是烈士陵园,在巨甸为革命牺牲的烈士都安葬在那里。我们想:看到巨甸人民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也会笑慰九泉的。

我们又去参观了玉龙县巨甸第五中学,当时已是暑假,偌大的校园空空如也。但能看出来,这里真是一个读书学习的好处所。依山傍水,环境清幽,而且学校各方面设施都很到位。

我们来到了巨甸的街上,街道很宽敞,也很热闹。看得出这里的经济很活跃,人民生活得很幸福。我们穿过田野,穿过柳树林,来到江边,找到渡口。江水很大,汹涌澎湃,翻滚着浊浪向下游流去。当年的工农红军二、六军团,就是在这里,凭借几艘木船,渡江北上中甸。巨甸人民至今还广泛流传着这样的传说:贺龙部队过金沙江时,一天船超重或是什么原因在摆渡中翻船了,战士少数被救多数淹亡。一位被船工救起的红军小战士,后来成为将军,革命胜利以后,仍不忘船工救命之恩,千里迢迢到巨甸寻找恩人,找到他的救命恩人船工大爹后,把船工认作干爹接到所在驻地,陪同老人游玩祖国山河大地,还多次亲临恩人故乡,看望船工老人后代儿孙。

金沙江畔的人民说,1949年叛匪把沿江两岸百姓房子烧光,自从中国人民解放军126团进驻巨甸镇后,国民党残余兵匪不敢胡作非为。从1968年10月调防至今已半个世纪,军民情意仍然深厚。

我在家乡的马场田村教书时,那里有一位老共产党员叫屈长生。他当年也是我爸爸他们驮粮队的一员。他说我爸爸因为会给马治病,兵站的首长就叫他留下来在巨甸医治那些伤病马。当他们从乡城回来时,父亲高兴极了,拉着他们的手一个劲地笑啊。后来我父亲还上街去给屈长生买了一件新衣服。是啊,远离家乡,看到老乡回来了,能不高兴吗!看到老乡衣服破了,能不给他买件新的吗?

从渡口回来,我们又到街北去参观“两碑公园”。公园在江边,里面矗立着萧克将军题写的“红军巨甸渡纪念碑”和“126团武装泅渡金沙江纪念碑”,镌刻着红军长征从巨甸渡江的光荣历史和伟大领袖毛主席对126团在巨甸武装泅渡金沙江成功后给予表扬的批示。滔滔的江水,见证了这两段光荣的军史和时代的历史。巨甸人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两段光荣的历史。“两碑公园”的建立,也启示后人吃水不忘挖井人,永远不要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前辈艰苦奋斗流血牺牲换来的。

从“两碑公园”出来,我们又去拜访了杨庆选老人。老人刚在昆明做了腰椎的手术,回到巨甸家中休养。见我们来访,躺在床上的他非常高兴。他告诉我们现在巨甸镇金河村委会准备搞一个大的方案,利用巨甸的红色革命历史,在江边开发1300亩土地,招商引资,发展红色旅游,带动村民致富奔小康。杨庆选老人积极参加筹划、设计、论证、报批等工作。他们这个计划如果成功,将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工程。

下午我们接到金河村党支部书记李张宏的邀请,他刚从楚雄办事回来,要请我们吃顿饭。赵大哥和他们很熟悉,因为赵大哥作为在巨甸驻扎过的老军人,而且老伴也是巨甸人。我们跟着李书记来到巨甸下游一条小河边叫红顶的农家乐食店里。因为李书记事前安排过,一锅鸡、一锅鱼、一碗豇豆、一碗腌黄瓜端了出来,我们和李书记边吃边谈,李书记是金河村发展红色旅游的具体组织者,为了村民们尽早致富奔小康,他可谓劳心费神。分别时我们紧紧握手依依惜别,祝愿他们的宏伟蓝图能得到上级的支持,早日实现。

茫茫夜色中,我们一行告别了巨甸镇,向维西县城行进,我还要再到那里去追寻父辈的足迹。我默默地在心里说:再见了,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巨甸镇;再见了,富饶美丽的巨甸坝子;再见了,这块曾留下我父亲足迹的土地。以后如果有空,我还要穿越崇山峻岭,从下游再来看看你迷人的风采和幸福的新模样!

责任编辑:何帝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