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这一方,闹花灯是童年元宵节期间的重头戏。正月十三上灯,正月十八落灯。上灯圆子落灯面,吃得高兴,玩得尽兴。 那时的花灯都是手工扎制,篾条扎成骨架,糊上彩纸或彩膜。花灯的种类很多,有拎在手上的宫灯、金鱼灯、花卉灯、鸟禽灯。有拉着在地上走的兔儿灯,兔儿的四个小木轮在高低不平的泥地上走,似乎极不情愿,憨态可掬。还有一种推灯叫蝴蝶灯,推着在地上走,蝴蝶就上上下下呼嗒呼嗒扑扇着翅膀。有绑在孩子身上玩的走马灯,小孩走着,马头高昂,马尾甩动,这种灯是高档灯,一般人家买不起,多半是有钱人家的惯宝宝玩的。 也有人家给小孩扎制花灯,一般兔儿灯较多。这种自家动手扎制的花灯,形状古朴,神态夸张,富有个性,更受小孩追捧。邻居的大叔几乎每年都给他的女儿扎制一只很大的兔儿灯,有时白胖胖的大兔儿身上还驮着小兔儿,很有趣,让人好生羡慕。 正月十三的晚上吃圆子,一般父母会包几种个头极大的粉面圆子,一种浑圆,是芝麻糖和油子丁馅的。油子丁是年前将猪板油切丁用糖腌制而成,做成圆子馅,咬一口,糖汁饱满,滑溜溜的,口感特别,吃着很香。还有一种包成椭圆形,青菜馅的,便于分辨。几种圆子各吃一个,小肚子就饱饱的了。 圆子未吃完,天还未完全黑,就有三三两两的小伙伴提着、推着、拉着花灯上门来了。父母会主动拿出几根蜡烛,一人发一根,这习俗叫做“换烛”。那时小孩点一根蜡烛出门,通庄走动,疯玩半夜,蜡烛长亮不熄。 等天完全黑下来,村庄里就沸腾了,角角落落、大街小巷,到处都是灯的世界、灯的海洋,每个孩子都兴高采烈。是的,孩子是乡村闹花灯的主角。为了体现出“闹”的意味,每晚都有花灯被“吃肉”。所谓“吃肉”,就是花灯烧起来了,化为灰烬。一种是小孩不小心,自个儿玩着,无意中蜡烛点燃了花灯。还有一种是个别讨债鬼搞的恶作剧,躲在暗处扔出小瓦片,将别的小孩的花灯砸坏、点燃。不论哪一种“吃肉”,都会吸引小孩子们喧喧嚷嚷地围观,这才是闹花灯的高潮。被“吃肉”的小孩也未必悲伤,一只花灯被“吃肉”多大的事啊!明天再买,明天再玩! 那时元宵节是闹花灯的高潮,城里有灯会,听说过,街上人山人海,各单位都在街上布展美轮美奂的花灯,只是一直没去玩过,很向往。在乡村除了小孩子们玩花灯,大人也不闲不住,舞龙、舞狮子、荡湖船、踩高跷……可谓精彩纷呈热闹非凡! 又是一年闹花灯的时节,如今年味渐淡,传统娱乐式微,孩子们多半沉浸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那种童年时的热闹场景再也见不到了!(李志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