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梓两题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1-21 11:54:01

■斯那农布

龙潭

龙潭,位于我的家乡华丰坪,澜沧江东岸。是一个面积约30平方米的小池塘。池塘与澜沧江之间是一大片沙石滩,约比一块足球场还大。龙潭水应该是从上方渗透下来,恰好在此有块半月形凹地便形成了池塘,自古以来人们将其称为“龙潭”。

每年夏天,澜沧江水位上涨,江水会从上方漫延而下流经龙潭,严重时还会把龙潭西面的沙石滩全部淹没,龙潭全无踪影,直到农历八月份江水落潮退去,龙潭才会显露原形。故有“七涨八跌九落潭”的说法。

龙潭面积不大,水最深处也就两米左右,但曾吞噬过几个人的性命。大约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两个外地来燕门的支边干部,一个姓汪,一个姓陆,两人在龙潭里游泳时一人不幸溺水,另一人在去营救他时也不幸溺水身亡。这些都是听大人们讲述的。我亲眼目睹过的是村里一位叫郭光的小伙子也在龙潭溺水身亡事件。那是大约老汪老陆死后十年的事了。印象中的郭光是华丰坪村里长得很帅的小伙子,当时他在德钦石棉矿工作,会吹小号。那时正值炎热的夏季,回家探亲的郭光耐不住炎热的气候,就去龙潭游泳,那时候没有什么泳裤,他就穿着衬裤游,也许是衬裤浸水后缩筋松了,衬裤滑落套住了双脚踝,下水没多久便溺水不见踪影。当时游泳的大多都是小孩子,不敢前去营救,大家便回村中求救,大人们赶来后用木弯勾将他打捞上岸,将其倒立空出腹腔积水,还做了人工呼吸,终究没能把他救活。我还目睹了燕门乡信用社职工鲁茸区品差点溺水身亡的事。鲁茸区品不会游泳,他开始时坐在浅水中,后来他慢慢踩着水底向深水处走去,走到水刚好淹没双肩时脚下一滑便溺入水中,他一挣扎就往深水处滑去,只见头发露出水面。那天幸好我哥哥也在游泳,他见到后立即游过去抓着鲁茸区品的头发将其拖到岸边,如果再晚一点就有可能被水淹死。后来人们给鲁茸区品取了个绰号叫“玛尸鲁茸”,意为大难不死的鲁茸。

尽管龙潭水中时有险情发生,但还是挡不住人们去潭中游泳。特别是在夏季,不管大人小孩,不论男男女女,都会到龙潭中游泳。小孩们光着屁股先是在水边戏水玩耍,一段时间后就敢“扑通”跳入水中游了。有时还抱着一块石头潜入水中看谁在水里潜得最深最远。龙潭水成了人们夏日避暑的好去处。

岔江边

岔江边,澜沧江边的一个地名。据说过去澜沧江自北向南流至华丰坪村上方时,因东岸山脚地势低洼,一股江水分岔顺东岸洼地流淌下来在该村头又汇入澜沧江,江水汇集处有个回头湾,这个地方便是岔江边。

记忆中只有澜沧江上涨时才会出现分岔流淌的情形,上游的支流顺东岸山脚流到龙潭,又从龙潭溢出来流到西岸山下的大江中。过去离江岸约十米的地方有一眼温泉,水温估计有二十度左右。江水上涨时 ,温泉会被江水淹没,江水退潮后又显露出来。温泉溪流缓缓流入江中。

小时候,岔江边回头湾是打鱼的好地方。冬季,有的人用竹签编成鱼笼,鱼笼入口竹签相互交错,鱼进入鱼笼后就出不来。鱼笼尾部呈圆锥斗笠状,是放鱼饵的。鱼饵常用酒糟拌糌粑,捏成团用纱布包裹置于斗笠中。鱼笼尾部还有一个环扣,拴上绳索,一头固定在岸上后将鱼笼抛入江中。鱼儿闻到鱼饵味后会钻进笼子,用绳索把鱼笼拖上岸后,即可伸手捉鱼。一般是晚上下笼,次日凌晨打捞,每天都有收获。有的人用下揽钩办法钓鱼,那时候没有什么尼龙线,只能用麻线或棉线。鱼钩大都自制,常用缝衣针制作。制作方法是将针放入炭火中加热,然后在针尖半公分处捶扁后用刀切一个小齿,然后将针弯成鱼钩,再加热淬火便完成鱼钩制作。鱼饵常用蚯蚓、河虫和螳螂。有一次我用螳螂作鱼饵下揽钩,钓到了一条约两公斤左右重的江鱼,让我高兴了好一阵子。夏季,江水上涨,江鳅、石扁头、红鲢鱼异常活跃,用河虫垂钓,几分钟便可钓到一尾,我们或用麻线、或用火棘刺条将鱼儿一尾一尾串起来,运气好的时候一两个小时就能钓到二、三十尾。在那个生活十分困难的年代,钓鱼成了改善生活的最佳选择。

如今,我驻足岔江边,原来的模样荡然无存,回头湾变小了,温泉也消失了,只有儿时淡淡的记忆。

 

责任编辑:实习生 杜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