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梅里雪山走来的英雄藏三连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9-22 10:06:31

欢迎新战友。

老战士扎史此里穿上珍藏了半个多世纪的军装。

第一章 博巴金珠玛米

向藏区进军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发扬我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战胜雪山激流、高寒缺氧、供给不足的种种困难,1950年初开进德钦,5月中旬,我四十二师一二五团三营在纳古战斗中,一举歼灭包括国民党九十一军中将军长黄祖勋等要员在内的正规军550余人。这次战斗的胜利,对德钦县的上层人士震动很大,打破了他们对国民党的幻想,形成了对我极为有利的形势。1950年5月德钦县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所到之处,受到德钦人民的热烈欢迎。随军一同前来的丽江地委、专署委派的政府工作人员也同时进驻德钦县,在党的领导下,不久建立了县区两级新的人民政权组织,中国共产党派来的人民解放军、政府工作人员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恪守政治纪律,帮助藏族群众发展生产,受到了德钦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

解放军进入藏区后,中央对藏区上层集团采取了长期等待的政策,几年内不改变农奴制度,争取他们和平地进行改革,也未收缴他们手里的武器。中共德钦县委和县人民政府认真贯彻执行“慎重稳进、团结、生产、进步”的民族工作方针,宣传政策,团结民众,发展生产;对民族宗教上层人士实行“团结、教育、利用、改造”的统战政策,协商调解了民族上层人士内部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纠纷和冤家械斗问题,民族宗教上层人士原来担任的职务原则上不做变动,县区乡各级政府部门里都有当地民族上层人物任职,稳住了德钦的形势,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

德钦是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1946年5月,受到进步思想影响的海正涛与巴塘的进步青年平措旺杰、阿旺格桑等同志一起在德钦秘密拟定《东藏自治同盟简章》,积极准备开展武装斗争。但是,后来他们的行动被国民党德钦县党部察觉,派人残酷杀害了海正涛同志,平措旺杰、阿旺格桑等同志连夜逃离德钦,东躲西藏,逃避国民党的追杀;1949年1月,为了反抗土司头人的压迫和剥削,燕门乡永仁一带的农民和奴隶举行武装起义,扼守要地扎古,与土司头人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武装斗争坚持了一年多;组织武装斗争的农民领袖李阿土带着一部分人投奔边纵第七支队,参加了藏族骑兵队,为滇西北地区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1950年秋,人民解放军开始向西藏进军,得到了德钦各阶层在售粮和运输等方面的大力协助,人们踊跃参加支前民工队伍,靠牦牛、人力把粮食和军需品源源不断地送往西藏前线。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的代表就西藏和平解放的一系列问题达成协议,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协议明确规定,有关西藏的各项改革事宜,中央不加强迫,西藏地方政府自动进行改革。在民主改革方面,其他藏区的做法和《十七条协议》中的有关政策是相适宜的,不加强迫,等待民族上层人物觉悟,等待条件成熟。虽然说刚解放不久的德钦广大农奴、贫穷百姓,对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是积极拥护的,相信人民政府会为他们做主的,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对党了解不够,对政府不马上进行民主改革、不给穷人分田分地、对土司头人太宽容等待的做法不理解,引起了一些怀疑。有的群众还说,过去受土司头人的压迫剥削,吃尽了苦头,共产党来了,成立了人民政府,还是土司头人当官,作威作福。再加之少数反动上层人物表面上对党和政府恭恭敬敬,暗地里却在群众中挑拨民族关系,耍阳奉阴违的两面派。他们在群众中散布谣言说:“汉人和藏人就像木桩和乌鸦,汉人是树上的乌鸦,叫一段时间后就要飞走了,藏人是木桩,乌鸦飞走了木桩还立在原地,永远不会动的。”还说:“藏族人不管贫富贵贱,说到底同族同根,都是一家人,不能上了汉人的当”等等。一时间谣言满天飞,不少老百姓心生疑虑,怕共产党走了,解放军走了,天下还是土司头人的,担心以后会更加残酷地对待穷苦百姓,也就不敢更多地接近政府工作人员,甚至不敢接受政府的救济。有的群众则采取观望态度,不说共产党好,也不说土司头人坏,谁也不得罪,德钦局势错综复杂。

“藏三连”老战士南德回忆说:“我们扎龙村的地主的儿子叫阿纳,是我们政府的统战人士,他人很聪明,知道不久要民主改革了,他为了在土改中得到最大利益,从县里开会回来后就对我们几户奴隶说:‘从今天开始你们自由了,想到哪里就到那里去吧!你们获得人身自由了,不用在我家干活了,赶快离开吧!’我们几户奴隶听到这番话,高兴死了,各自收拾东西,离开了地主家。工作队的同志知道此事后,劝告奴隶们:‘你们上阿纳的当了,再过一段时间就要民主改革,分田地了。你们要是各自散去了,最大获益者是剥削压迫你们的地主阶级,到时候从地主那里什么也分不到的,两手空空,不是白白为他们干了一辈子苦活吗?你们还是赶快回去,再忍耐一段时间吧!’奴隶们方知受了骗,都返回地主家。阿纳见奴隶们回来了,阴谋未能得逞,就气急败坏,叫嚣说:‘让你们走,你们怎么不走了?你们不是要自由吗?怎么没有地方去了,还是乖乖地回到我这里来吧,要知道是我养活你们的,老老实实干活吧,不要以为要变天了!’讽刺挖苦一番后,照旧派活让奴隶们干更重更脏的体力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德钦群众受到毗邻维西、巨甸、丽江一带民主改革、清匪反霸运动的影响,加之驻德钦人民解放军和县委、县政府加大宣传力度,组织群众、动员群众,党的各项政策慢慢地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群众真正地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燕门一带的群众还积极主动地向政府公开要求在德钦也像内地一样进行民主改革,打倒剥削阶级,分田分地,过好日子。

为了使德钦广大群众彻底翻身解放,真正当家作主,为了使党和政府的威望在德钦县深深扎根,新生人民政权进一步巩固,还需要一支了解当地、语言相通、扎根于民的人民子弟兵。上级党委、丽江边防军分区决定在德钦组建一支由当地穷苦人出身的子弟组成的民族基干队。1953年底,丽江边防军分区从各部队抽调多名经验丰富的干部战士来德钦县升平镇组建一支主要由藏族组成的武装力量。德钦民族基干队建队初期,班长、排长、连长、指导员全部由部队派来的干部战士担任,他们来自祖国五湖四海,有山东、河北、山西、湖北、四川、云南等省,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组织培训好德钦民族基干队。民族基干队的战士以藏族为主体,除藏族外,还有纳西、回、傈僳等少数民族。民族基干队由3个排、9个步兵班、1个炊事班组成,全队120人。

德钦民族基干队的首任队长为周至诚,副队长为韩春荣;政治指导员为董若俊,副指导员为赵忠英;陈义良和孟绍祥任排长,史学会为连部文书,部队老班长李金奎等五位同志担任班长。民族基干队建成以后,进行了艰苦而紧张的培训工作。这支解放后党领导的第一个民族基干队培训、教育对象是刚从农村入伍的新战士(当时也叫学员),主要任务是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民族战士的阶级觉悟。民族基干队组建后刚开始时每3个月为一学期,每期的学员一般在120人左右,大多为年龄在14岁至25岁的男性。民族基干队学员入伍的名额由县委、县政府分配给各区,由各个住村民族工作队推荐介绍,再由各区政府审查上报县政府,经批准后送到民族基干队。经过在民族基干队的学习、培训、锻炼,每学期学员毕业时,年龄比较大的学员中,愿意参加工作的送到政府部门,再分配到各区工作,参加民族工作队,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民主改革运动中;想回农村的可以回到农村,成为村里的骨干,参加武工队或联防队,活跃在保卫新生人民政权、保卫人民生命财产的第一线。年纪尚小的学员继续留在基干队里作为骨干留队培训、提高。

民族基干队的战士绝大部分是民族工作队推荐的,但也有不少是自己主动来投奔的,比如,此里品初、扎史、白玛康卓等。81岁的老战士白玛康卓讲起他参军时的情形时说:“我参军真不容易啊!折腾了3次才批准,说我个子太矮了,太瘦了,风都可以把你吹走。我就是不服气,最后没办法,赖着不走,哭着喊着,诉说旧社会对我们穷人的剥削压迫,我要参军拿起枪,要推翻黑暗的旧制度,消灭黑心的土司头人。还好,最后还是把我接收了。我参军的情况有点像在部队里唱的那首歌《真是乐死人》!”

在组织建立这支民族基干队时,碰到的最大问题是学员们听不懂汉语。基干队不管进行政治教育,还是进行军事训练,甚至吃饭点名都要经过“通司”翻译。为解决这个问题,民族基干队领导从县城请来精通藏汉两种语言的钟秀连、马国荣等到队里讲藏语课,连队支部还要求本地学员(战士)积极学习汉语,学习文化;要求外来的班排连干部、班长努力学习藏语。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藏族学员可以用简单的汉语与汉族班排长、指导员对话,汉族班排长也能用简单的藏语与藏族学员对话。通过语言上的沟通,干部战士相互更了解了,进一步加深了感情,官兵关系更加融洽了,大家团结一致投入到学习与训练之中。

政治课上,主要讲人民的救星中国共产党、人民的领袖毛主席、人民的子弟兵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讲深受剥削压迫的广大藏族群众,只有跟共产党走,拿起枪杆子,推翻旧制度,才能翻身得解放的道理。队长和指导员反复讲共产党代表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者的利益,是与国民党完全不一样的政党;毛主席领导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它来自人民,属于人民,为了人民,时刻同人民站在一起,救劳苦群众于水深火热之中;我们要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解放军。队里经常进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进行人民解放军的传统教育,经常进行国际国内形势教育,阶级斗争教育。经过这些教育,进一步提高和激发了干部战士的阶级觉悟,使大家更加相信党,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制度,民族关系更加亲密,民族基干队朝气蓬勃,人心稳定,积极向上。

军事课主要是队列训练,简单的军事技能培训。比如,枪支的构造、瞄准射击原理等等。很多老战士回忆起刚参军时候的情形时说:那个时候除了连排干部穿正规部队的军装,都配有枪以外,战士们穿的都是天蓝色汉装,整个队里也没有多少支枪,一个班里最多只有两三支步枪,枪少,也没有子弹,多么希望一人一条枪,玩个痛快,打个过瘾。枪不够怎么办?自制一部分木枪、木柄手榴弹进行训练。第一次摸到枪时那个高兴劲就甭提了!都喜欢去站岗放哨,因为站岗放哨的时候可以拿到枪,枪膛里虽然没有子弹,把枪栓拉得“哗啦哗啦”响,也是很过瘾的。

1955年初德钦县民族基干队改编为德钦民族基干连,连长周至诚(汉),指导员赵忠英(汉),副连长张启顺(汉),还有司务长、文书、司号员等由汉族同志担任,其他班排长和副指导员由藏族同志担任。梁世荣为副指导员,刘明为一排排长,周有志为二排排长,此里品初为三排排长。除了此里品初,其他3位1950年当兵,在0062部队服役,1955年调入德钦县民族基干连的。连队除了政治教育外,军事训练的比重也比过去增多了,主要是基础队列训练、投弹、射击、单兵利用地形、地物等。从民族基干队到民族基干连,经过几年的培训,连队建设初具规模,从思想、作风、纪律、军训等各方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56年8月,德钦民族基干连改编为云南公安边防三十四团第六连,连长李国忠,指导员赵忠英,副连长此称独吉,副指导员梁世荣;一排长刘明,副排长取批;二排长周有志,副排长益西农布;三排长此里品楚。除了指导员、司务长、医助、文史、司号员等以外,班排连的各级负责人都由藏族同志担任。因为平叛战斗的需要,梁世荣、刘明、周有志等是从0062部队调到六连担任连排干部的,益西农布是从丽江公安部队复原回德钦后调任六连副排长的。从农村参军的战士们里红坡村的此里品初是进步最快的,1955年民族基干队改编为民族基干连时,他当兵才两年,由战士直接提升为排长。全连由3个步兵排、9个步兵班,1个炊事班组成,全连一共130名干部战士。

1957年公安边防三十四团第六连归属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省军区边防一团领导,六连番号不变,排连干部不变。1956年德钦县少数反动上层土司头人与人民为敌,与新生政权为敌,组织反革命武装叛乱,六连从1956年到1960年在长达五年的时间里全面参加了在云南的德钦、西藏的察隅、左贡、芒康等地平息武装叛乱的战斗。连队在战斗中成长,在战斗中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

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博巴金珠玛咪”连队,肩负保卫人民的政权、保卫祖国边疆的责任,这在中国藏区来说,也算是独一无二的,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宽阔胸襟和巨大魄力。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黄晓丽

上一篇:简陋朴素的家制月饼

下一篇:金秋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