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明月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9-20 09:12:42

古往今来,每逢中秋良宵,无论男女老幼、富贵贫贱,都会相邀赏月、玩月、拜月、祭月……凡与月有关的人间百相尽皆融入明月情怀,莫不能外,从而演绎出多少浓郁繁复的民俗风情。面对那一轮圆月,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雅士们更会把酒问天,对月感怀,在一轮秋影一袖清风的启迪中,玄思冥想,神驰八极,直至触摸到一些人生哲理与形而上的终极问题。他们望明月而挥毫的隽永诗篇,至今开启着我们的心智,成为提升我们的灵魂、抚慰我们的乡愁、美化我们的襟怀的无价精神财富。

“年怕中秋月怕半”。每年中秋给人的伤感不仅仅是寄托在圆圆的月饼里有关乡音、乡情、乡愁的思念故土亲人的情怀,还有对加速终结这飘满桂花香气的一个月时光的留恋与不舍。生活这般美好,而人生却如中秋圆月一般有限,眼见时间账册上的支出越来越多,在良宵的陶醉中,有几人又能够少几分惊惧?这种突然袭来的时光意识,到了文人骚客笔下,就会化抽象的概念而为生动可感的艺术具象,就会在清宵仰望中,借那一轮神秘的撩人清光,挥洒出融诗情、画意、哲理于一体的佳句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的《把酒问月》把苍茫的时间感受与时空感慨化入诗中,妙语极尽往复、回环之美,而又互文见义,蕴涵着极大的容量。人生短暂而明月亘古如斯,其弥漫的淡淡忧伤,已然超越个人的愁思而化为一种浩茫的历史忧愁。七百多年后,当风流才子唐伯虎重复读此佳句时,忍不住在其《把酒对月歌》中复又慨叹:“李白前时原有月,唯有李白诗能说……今人犹歌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时。”而化入王昌龄诗作《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中的“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寥寥十个字,就道尽了月相变化之下的人世沧桑:那澄澄月色既恒久而又幻化不定,仿佛就是它的几度盈虚,倏忽间已构成人间的朝代盛衰、世事兴替,悠远而空灵的意境令人玩味不尽。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东坡在《中秋望月》一诗的诘问,让读者与诗人一道于恒久中悟出无常,亦尝到了人生如羁旅,漂泊难定;月亮虽长在,却有盈亏的几分无奈。而在其另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一千古绝唱中,诗人的感悟则有了升华,在对李白《把酒问月》的传承中,将明月与人事、自然与社会紧密关联起来,概括出“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的哲理名言,显示出一种旷达的胸怀,所以,诗人最终以积极的心态,向普天下人发出了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笔者不禁想象,那时诗人的心情必定如看破红尘一般静谧安详,如同那中秋之夜洒落一地醉意散乱的光晕吧。

读着前人的诗句,想到日渐临近的中秋,身在铁路一线的我因为工作不能回家与妻儿共聚赏月,内心虽然神驰往复,心神似喜似悲,但每每看到那些脸挂笑意的他乡游子能够不远千里回家与亲人共度中秋时,内心却也多了几分自豪与幸福。更何况面对如银月一般的高铁动车、如人生一般富满哲理的两根平行的钢轨时,身为凡夫俗子的我虽然吟咏不出流传千古的诗句,却有着一样的对月伤感情怀。面对冷秋,面对一霎的良辰,清静、悲凉如同程砚秋、如同骆玉笙的唱腔一般浸润了全身。最是这蓝得耀眼的高天,有时挂着丝丝缕缕的几抹微云,让人一望而知,只有秋天才有这样澄澈的碧空。却又陡添了几许欣喜。兴致已然勃勃,就趁这静谧秋夜,且偷得浮生半日闲,来个东施效颦一般,也仰头仰望一望这轮中秋明月吧。

月中有桂树白兔相伴,今宵嫦娥必不寂寞,寂寞的应该是人间的文人骚客。于此之时,不禁又想起唐人曹松《中秋对月》中“直到天头无尽处, 不曾私照一人家”的诗句,更有与朱自清同题被凤凰传奇演绎的《荷塘月色》,诗以抒怀,歌以咏情,这一轮中秋之月的无私公平普照下的大地,这一轮中秋的淡淡月光照耀出的古今不同,其中真的有悲喜两重天之感了。(杨军)

责任编辑:李毅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