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黑de泥香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9-12 10:35:45

记忆是一条悠悠的河,像土陶上曲折美丽的图案,泛着古老而又年轻的粼粼微波。—— 题记

我记得那些童年里的夏天:六月的汤堆村,满树的白色蔷薇花在农田边、路边绽放,星星点点的藏房撒落其间,栅栏、白塔、向日葵地还有成片的洋芋花交错在一起,就像是深藏在大山手心里的一幅色彩浓烈的油画。

一幢幢高大的土掌房里传出推敲拍打的声音,透过雕花的木窗,屋子里的空气在节奏均匀的泥片敲打声中一片安宁。屋外,各种已经成型的土陶胚子整齐地摆放着,它们在被烧制成黑土陶之前有着朴素的真身,那是泥土本来的面目。

车辆来往匆匆,偶尔,有游客慕名来到这里参观或者是购买土陶。那时的孙诺七林老爷爷还没有老态,他接待完游客,把用纸箱包装好的黑陶小心翼翼地递到客人手中,好像在托付一个自己心爱的孩子,完了,他又坐下开始手中的制作,一件件造型朴拙的陶器,就在那双手里诞生,化泥团而成型再从烈火中镀上高贵的黑色,古老的技艺活在老艺人长茧的手里。

在一旁的我早已蠢蠢欲动,天底下哪有不爱玩泥巴的孩子呀!孙诺七林爷爷给我一团泥,趁着大人们说话的功夫,我就开始捏小锅,揉粑粑,快活极了,那幸福的场景仿佛还在昨天。

“我家做陶已经有五代人了,从11岁开始,我就跟着爷爷和爸爸学做陶。现在,儿子、孙子也跟着我做。”…… “现在我们村不少年轻人都来跟我学做陶,还有的外国游客因感到好奇也会跟我学,尼西黑陶过去被人们喜欢,现在还受欢迎,说明这种手工艺品不仅有特色还方便实用… …”

孙诺七林爷爷一边说话一边做土陶的情景深深地印在我幼小的记忆里,时至今日,我仍然惊讶于那样一个老人,用那样一双手,做出那么多锅碗盆壶。

听爸爸说在60年前,尼西黑陶对于许多人来说是很陌生的,在孙诺七林等老一辈民间工艺大师的辛勤劳作中,在年轻匠人的接力传承中,黑陶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好伙伴。

光阴荏苒,几十个春秋,孙诺七林老爷爷先后开发出了70多个品种的黑陶产品,使黑陶产品更加多元化,兼观赏性与实用性。此外,他还广收弟子,传授技艺,培养出80余名陶艺师。他最拿手的是制作龙头火盆和盛酥油茶的摇具,这两种陶艺成了他的代表作,其中,土陶火盆、摇具和茶罐这3件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对于我们家来说,黑黑的土陶,记录着许多爱的记忆。记得爸爸妈妈给我讲他们年轻时的事,说妈妈还在怀着我的时候第一次到尼西吃到了美味的尼西土锅鸡,得知舌尖的美味不仅来源于尼西土鸡的香醇,更多的是来自于煮鸡的那一口土锅时,她深深感叹尼西土锅鸡是食材和炊具的天作之合。

记忆中的爸爸是个尼西黑陶迷。他收藏了很多黑陶用品,为了让我更深入的了解黑陶,爸爸还会在周末带我到汤堆去拜访黑陶大师孙诺七林爷爷。老爷爷家屋檐下有道独一无二的红白色瓷砖镶嵌的花边,这是因为他们家超过四代人均从事黑陶制作,村里的黑陶工匠几乎都是他家的“徒子徒孙”,所以村里人给他家做了个特殊的标识,这是很尊贵很荣耀的标志。

老爷爷说:“现在迪庆州发展的路子好了,我们做的黑陶才能被更多的人认识到,不然像以前,有几个人知道你做的黑陶啊!”看得出,他非常希望这传承自古老的手艺能继续传承下去。

尼西是旧时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南来北往的马帮在运送茶叶的同时,也把这里的土陶作为珍贵的货物带向四面八方,黑土陶就这样走进了滇西北各族人民的家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好伙伴。

过去,我们家乡的黑陶只在本地使用,如今,我的家乡发展得很快。高速公路、铁路也快要修到了我的家乡了,等到通车后,会有更多的游客来到尼西汤堆并将这里的文化产物带向世界各地。

秋天来了,金色的向日葵装点着美丽的汤堆村,孙诺七林爷爷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我总是觉得他还会在另一个地方安静地制作黑土陶,那些透着黑黑的泥香的用具,一定继续装点着那里的人们的生活,装点着自然的世界,佛的世界,人的世界。

记忆是条长长的河,河岸飘荡着黑黑的泥香… … (香格里拉市第一中学 赵芊敏 指导教师 陈红云)

 

责任编辑:黄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