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自今说七夕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8-25 10:06:05

织女双星相会之日,这是我国第一个星的故事,亦称双星节。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经有了关于织女牛郎故事的最初记载。

《诗经·小雅·大东》记载:“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政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这段文字的意思是:天空的一角有银河,河水若镜闪闪发光,监察大地迷蒙,终有孔明之光,别人家织女虽跋扈却勇敢。在相约日移步顾盼七次。虽然不能纺织出布匹了,看那通情的牵牛,可也不愿驾车离去。

《诗经》中这段文字用拟人化的艺术手法将天河、织女、牵牛进行了情感化的塑造,开启了我国古典文学中牛女故事的先河之笔。虽然时并无七夕渡河的记载,但到了汉代《淮南子》中始有“乌鹊填河而渡织女”之说,《风俗通》亦记有“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七夕成为节日以及在这天要做酒曲和晒衣服的习惯,相传始于汉代。在汉代,民间对牵牛星和织女星已非常崇拜,刘邦定都长安时,还把牵牛星和织女星的石人塑像建在了宫苑中。班固的《西都赋》记载:“集乎豫章之宇,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东汉中期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说:“七月七日作麴,合蓝丸及蜀漆丸,暴经书及衣裳。”麴即是酒曲,晒衣服是因天气变冷,单衣将要收起。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由此可见,穿七孔针以及女人们斗巧等,是从汉代开始形成的传统,至今的有些地方依然保留。

到汉代末年,人们已经把织女和牵牛看成一对情人了。《古诗十九首》中写道:“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到了南北朝时代,任昉的《述异记》里记载:“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纴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这可能就是牛郎织女最早成型的故事。

其实,古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民间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科举制度下,那些中了状元的人叫“大魁天下士”,于是,读书人又把七夕叫“魁星节”。在这个日子,乡民们家里会摆上香案,供奉着织女和魁星,女人拜织女,叫乞巧。男人拜魁星,乞求功名。在这天,读书人还喜欢将自己的书拿出来晒,故又叫“晒书节”。

时至今日,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在我国已是家喻户晓,甚至统遍世界各国,故,七夕又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杨进峰)

 

责任编辑:实习生 杜海燕